66年前侨批 反映新中国侨汇政策演变
这是一枚1958年9月5日由泰国暹京天外天横街门牌四五四号天外天银信汇兑庄寄澄邑山边乡陈宅的侨批,由远在泰国(暹罗)的女儿陈淑吟寄给唐山的母亲收。该侨批外寄港币伍拾元正,列定字4号, 该批背贴泰国皇宫面值2铢邮票一枚,销泰国曼谷1958年9月5日寄出邮戳。封背销有“崇峻信局有限公司专盖信封”泰中双文字业务章一枚。
1958年由泰国寄澄海的侨批
侨批到达汕头,邮局盖“特准批信局专人带送 1958.9.8汕头”八角形三格式侨批专用邮戳。正面盖“汕头市天外天侨批局1958年9月9日侨批业已结汇专用章”红色圆形结汇章和“上华商店 特种商品供应已登记”蓝色条形章。港币伍拾元以当期汇率结算为人民币,付还侨户。
“上华商店特种商品供应已登记”蓝色条形章
沧海桑田,时光流转,一转眼这封侨批已存世66年了,而今侨批也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实际上,这封貌似平常的侨批有两个特色,其一是侨批正面盖“汕头市天外天侨批局1958年9月9日侨批业已结汇专用章”红色圆形结汇章,由此反映了新中国的侨汇政策演变的一段历史。
汕头市天外天侨批局1958年9月9日侨批业已结汇专用章
1958年,汕头市各家民营侨批局联合经营,归汕头中国银行领导。自下半年起,银行权力下放,海外汇至汕头各地侨批信局的侨汇,可由侨批信局自行结汇。因此,其时汕头各家侨批信局均使用带有批局商号的结汇专用章。这是1949年以后,银行管理侨汇以来,首次准许侨批信局结汇海外侨汇。但由于实行的时间较短,仅半年之余,加上1958年因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危机,货币贬值,工人失业,海外侨胞汇至国内的侨汇下降较大,在侨批信局自行办理侨汇的结汇之后,便出现了私自结兑外汇、走私套汇外汇的非法行为,1959年1月以后,海外汇至汕头的侨汇,其结汇手续重新恢复由汕头市中国银行办理。至此,从汕头侨批局办理批款结汇、使用批局商号结汇章,到侨批的结汇权由银行收回,前后仅半年之余。
从实物发现由汕头侨批局办理批款结汇、盖用商号结汇专用章的时间是1958年7月至1959年1月,目前所见的加盖批局“商号”结汇专用章的侨批信封数量不。据不完全统计,1958年下半年汕头市有40家侨批局使用带有批局“商号”结汇专用章。而这枚带有“汕头市天外天侨批局1958年9月9日侨批业已结汇专用章”红色圆形结汇章的侨批,反映了这段时期汕头的金融史,时至今日,弥足珍贵。
其二是侨批上加盖的“上华商店 特种商品供应已登记”蓝色条形章,讲述了一段华侨商店特种商品供应的故事。
为吸收外汇和团结海外侨胞,1957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了“关于争取侨汇问题”的指示,正式推行“侨汇券”制度。随后,归侨侨眷凭侨汇收入购买统销物资的政策在各地普遍实行。广东开设了华侨商店或侨汇物资专柜,向侨汇券持有者供应商品。这一举措取得了“三赢”的局面,国家获得了宝贵的外汇,侨眷领取了生活的物资,侨胞履行了赡养家人的职责。
华侨门市旧址
见证物资紧缺年代的亲情表达
据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华侨商店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只限于持有侨汇券的人去购买,所以侨汇券又被称为“票证时代的奢侈品”。上华供销社开设的华侨特种商品门市部,就是当年众华侨门市的缩影,是那个物资紧缺年代的见证,承载的是海外侨胞血浓于水的亲情表达。
冠兴路挂着“上华供销社 华侨特种商品门市部”牌匾的商店
近日,在冠山书院老人组已退休的小学老师“镇哥”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当年上华供销社开设的华侨特种商品门市部的所在地。据他和上华供销社退休职工周召强的介绍,因为冠山乡曾经是上华镇镇政府的所在地,所以上华镇华侨商店就设在冠山乡。现在挂着“上华供销社 华侨特种商品门市部”牌匾的冠兴路(当地人俗称猪肚桥)商店,是从大兴街搬来的,最早的华侨门市(当地人俗称合作社)位于现在大兴街上的林氏宏祖祠的右侧。上世纪五十年代上华合作社在该址开办了四个店铺,一个是卖农具、竹器,一个是卖碗、缸、煲等瓷器,一个是卖布和日杂百货,而位于现在林氏宏祖祠大门左侧的铺面是卖杂咸,右侧的是卖华侨商品,两个店合二为一。当时供销社办事处就设在宏祖祠的后面。遗憾的是,其他的三个店铺都保存完好,而华侨门市已在一年前被拆除,现已无法一览其真实的容颜。
大兴街上的林氏宏祖祠,其右侧就是原来的华侨门市部
66年弹指一挥间。抚今追昔,往事令人感慨万千,华侨特种商品供应凭证——侨汇券不仅是时代的缩影,而且是历史真实的见证。睹物思情,让经历者有无限的感慨,而对年轻一代来说,则是了解家情、乡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来源 | 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