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是极倡导实事求是的文风的。尤其是在面对关于周总理的文稿时,邓颖超是极为上心的,总是仔细阅读、认真核实。
1979年,邓颖超在收到编纂人员完成的文稿时提出了意见:确实当时各省国民党的负责人大都是共产党员,但在北方还要加上李大钊和李锡九的名字。前者加上编纂人员都认同,可后者却令他们有些疑惑,这个大名鼎鼎的国民党元老也是共产党员吗?
李锡九是潜伏多年的共产党员,为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而邓颖超之所以了解这么多,是因为她曾与李锡九共事过一段时间,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李锡九于1905年公费赴日本留学。在那里,他与孙中山先生结识,逐步了解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开启了自己的革命之路。早先他追随孙中山先生,从同盟会一直到国民党建立,他一直都是中坚力量。
1913年4月,国会众议院议员的名单上,李锡九赫然在列。但不幸的是,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新生的民国政府转眼就成了空壳。李锡九暂时“沉寂”了下来,选择回保定直隶警务学堂执教。
1917年,孙中山先生举起护法旗帜,李锡九南下广州,回归到了革命的“大部队”中。也是这一年,李锡九与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1917年11月,“十月革命”的炮响让社会主义的春风吹彻了华夏大地,而李锡九也沐浴其中。他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生出了浓厚的好奇,开始研读相关著作。
有了这一层,1922年李锡九在北京见到李大钊后就经常与李大钊探讨相关问题。在与李大钊的交流中,李锡九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地认识,他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后经李大钊介绍,李锡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李锡九便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作为掩护,暗地里为党开展工作。
因为李锡九入党时间较早,又是中共秘密党员,即使是在我党内部也鲜少有人知道他的身份。邓颖超之所以知道,是因为她曾在大革命期间与李锡九一起负责天津地委和国民党直隶省党部的领导工作。
1925年,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增设了教育宣传委员会和农工委员会,李锡九正是其主要负责人之一。而同年,邓颖超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担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不过短暂共事过几个月后,邓颖超就奉命南下广州负责广东地区的妇女工作了。
周总理对李锡九的评价颇高,赞他是“老成谋国”。
1945年“重庆谈判”后,国内局势风起云涌,内战眼看是一触即发。在此关键时刻,李锡九一直进行着统战工作。他曾参与策动新八军军长、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高树勋的起义,后又做过国民党华北补给区司令耿右麟的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一批军用物资被交给了解放军。
在北平的和平解放上,李锡九也是有功的。傅作义将军曾令他做过自己的秘密使者,往平山西柏坡与我党商谈和平解放北平的相关事宜。后来,李锡九又被派去长沙做程潜将军的工作,要程潜“按兵不动,大军过江以后再起义”。这一工作,李锡九也顺利完成。
新中国成立之后,李锡九也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发光发热。他曾这样说过:“我虽然老了,但决心贡献自己的力量,跟着大家一起前进!”李锡九积极为新中国的建设建言献策,也坚决要把工作做到实处。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担任省救灾委员会主任。
李锡九可没有选择在办公室里清闲度日,反而事事身先士卒。不管是防灾救灾还是兴修水利,他都要时时跟进,从不缺席任何大小会议或座谈会。即使是缠绵病榻,他也关心着人民群众。在病故的前一周,他还特意致信河北省政府主席杨秀峰关心省内春疫情况和防疾工作。
李锡九一生风尘仆仆,在为国为民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他从不求自己这些付出有什么样子的回报,在生活方面异常俭朴。三等车和大统舱是他出门的首选,能温饱就是他对衣食条件的最大追求。1952年3月10,这个为新中国奔走一生的老人合上了眼睛,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1]叶介甫.李锡九:双重身份的传奇人生[J].文史春秋,2015(05):39-47.
[2]孟红.邓颖超如何倡导实事求是文风[J].福建党史月刊,2016(08):6-11.
[3]《坚持“事实就是事实”的邓颖超》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12.15.
[4]《衡水籍第一名共产党员:为革命漂泊一生的李锡九》 河北共产党员网 2021.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