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国具有五千余年漫长而丰富的历史,其间广为流传着不胜枚举的美妙传说,此等种种,致使诸多史学家与考古爱好者趋之若鹜。
但是帝王陵墓的发掘,已经成为了大家很难去触碰的禁地。
这到底是啥原因,让我们对这些古墓这么小心呢?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开始搞起了一次规模浩大的考古工作,
定陵就是明朝时候最让人感到神秘又很迷人的皇陵之一。
郭沫若、吴晗等诸多历史学家,都对明朝那些尚未解开的历史谜团,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认为
开启定陵,将为历史研究提供无可取代的资料。
于是在反复的考量和激烈的讨论之后,经过层层审批,终于获准进行挖掘。
大家幻想着能从中找到关于明代社会、文化皇室生活等方面的种种答案。
但事实往往打脸。
考古人员从前曾自地下发掘出诸多珍贵文物流传于世,但由于那时技术水平有所欠缺,
此类文物一经问世便暴露于空气中,往往会迅速变色,有些更是直接化为乌有了。
比如万历皇帝身上那件精美的龙袍,
在打开棺木接触空气后迅速变黑、碳化。
这样的场景,让考古人员心中满是遗憾。
毕竟每一件文物不仅是过去的见证,更是文化的遗产。
而当这些遗产化为乌有的时候,考古活动的代价便显得格外巨大。
不说别的,
光这次挫败就给后续考古工作投下了沉重的阴影,其打击之强烈可想而知!
随后在考古界逐渐形成了共识:
主动去发掘皇陵这件事,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的时候,就不该冒冒失失地去做。应该好好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宝物。
定陵事件发生后,
周恩来总理即刻下达命令,全面停止主动挖掘帝王陵墓的行动,
此令一出,延续了足足十年之久。
这并非片面限制,而是在强调考古活动中的责任——
相较于挖掘,保护更为重要。
时代在前进,中国对考古技术的要求也在提高。
不只是为了展示,更是为了每一个文物背后的历史尊严。
挖掘动作轻巧地被更精致的保护技术替代。
现代考古更像是一位医生,
承诺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了解。
每天都希望有新的技术能够在最小的损失中窥探历史的奥秘,像CT一样,
了解而不打扰。
但在这些大话题背后,故事却又回到了经济的现实。
考古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就算挖出值钱的宝贝,也不能拿去市场上卖。
考古的收益,多是精神和文化层面的。
考古需要许多人的付出,
简直可以说是“烧钱不见钱”。
特别是在大型陵墓的发掘上,投资多而收益难以评估。
经济上得不偿失,技术上能力不足,
这便阻止了我们轻易挥动的钢铁锹。而文化保护,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思想。
与其说不掀开千年前的面纱是错失良机,倒不如说是在理性地评判我们对待历史遗产时的态度。
这一政策延续至今,
每年只能进行少数抢救性的考古活动。
这也算是给考古学家的温馨提示:你无论多想要掀开上古的面纱,
那也得等咱有了更牛掰的、甚至不会破坏文物的工具才行
。
关于这个话题,其实还可以说很多很多。比如
海昏侯墓的发掘就是典型的抢救性挖掘案例。
虽然经过千辛万苦出土了大量瑰丽的文物,
但也只是因为出现了盗墓的情况,为保护文物不得不进行抢救性挖掘,实属无奈之举。
对于每个国家的考古学者而言,挖掘到底值不值呢?是否真的如网络红人所描述的那样简单而美好呢?
我们拼命努力着,
不只是扒寻过去的财富,更是为了拥有一份长久的,相对稳定的人发掘与保护的科学体系。
当然未来或许会有技术足够强大,但那时它不仅仅是个别人的冒险,而应是国家的文化征程和信仰。
未来总是充满未知,考古事业的意义,
不仅在于为未来留存什么,更在于为当下揭开多少尘封岁月,为今生的文明提供怎样的历史认知。
但在长久的历史面前,我们仍需保有一份敬畏,不断进步。
各位读者,对于帝王陵的考古,你们有什么感想?可以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参考文献
教授解释为何要坚守不主动发掘帝王陵"铁律"-中新网
教授解释为何要坚守不主动发掘帝王陵"铁律"-中新网
定陵发掘时丝织物瞬间氧化,万历皇帝遗骸被焚毁[20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