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大费/文
【1】
楚国,有个养猴的老人,楚人称他为“狙公”。
每天早上,狙公在院子里给一群猴子安排工作,他要求老猴子带一群小猴子上山采果子,采回的果子,他要分取十分之一给自己享用。
如果猴子不肯给,狙公就要用鞭子抽打它们。猴子们怕得要死,不敢反抗。
一天,一只小猴子忽然问众猴:“山上的果树,是老头子种的吗?”有猴子回答:“不是啊,果树是天生的。”
小猴子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上山采果子吗?”又有猴子回答:“不是啊,谁都能去采。”
小猴子继续追问:“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仰赖老头子,宁愿受他奴役与驱使呢?”
小猴子话还没说完,众猴子全都明白了。
当天晚上,等到狙公睡着,群猴一起动手,折断栏杆,拆毁猴舍,拿走存粮,一起跑进森林,再也不回来了。
最终,狙公因为食物不足,活活饿死了。
【2】
这个故事,来自刘基《郁离子》一书,故事的原名“楚人养狙”。“狙”在古代是猕猴的意思。
《庄子·齐物论》有一则故事,有个养猴人狙公,给猴子投喂橡子,本想早上给3粒,晚上给4粒,群狙不依。于是,狙公改成早上给4粒,晚上给3粒,群狙大喜。这是“朝三暮四”成语的典故来历。
“楚人养狙”正是由“朝三暮四”故事转变而来,
其一
是角色完全一致;
其二
是双方的食物供应关系相同;
其三
是故事也展示了双方的智商差异,只是在“楚人养狙”故事中,狙的认知,突然觉醒。
这些故事看出,“狙”本是猴子之意,由于它们聪明,个头又小,经常藏在暗处与人类斗智斗勇,于是转变为“伺机”“窥伺”之意。再后来,就出现“狙击”一词,比如《史记·留侯世家》里有“良(张良)与客(小伙伴)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
有多少人知道,现代战争所用的
狙击步枪
,数千米外,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远程射杀利器,究其本意,居然与猴子有关?
刘基,即刘伯温,浙江温州人,1311年生于元朝,12岁中秀才,23岁中进士。
然而,刘伯温虽然熟读诸子百家,精晓天文地理与兵法数学,由于其为官正直,屡受上级排挤,仕途颇为不顺。
1357年,47岁的刘伯温弃官不做,归隐家乡青田,著《郁离子》一书以明志,表达对元代朝廷的不满与抗议。
【3】
“楚人养狙”这个故事的末尾,刘伯温在书中评价说:
“世上那些不走正道、违背公理、卖弄权术、奴役民众的人,就像狙公。当民众昏昧、尚未觉醒,才能得逞,一旦民智开启,他的权术就到了尽头。”
这个故事,以及通过故事所陈述的观点,理念非常先进。
直到300多年后,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才开始提出
“反对君主专制”
观点,另一位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才开始提出
“众生平等”
观点,彼时,欧洲启蒙运动才刚起步。
可惜,刘伯温没有沿着这条思想路线继续研究下去,否则,启蒙运动所引发的近代化思想改造,可能会从中国元朝以始,不会让欧洲领风气之先。
刘伯温写完《郁离子》的第二年,受到元末造反派大头目朱元璋的邀请,走上了大明王朝的建国之路,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屡获成功,功勋卓著。
关于刘伯温的智慧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等到明朝建国,刘伯温本想激流勇退,未遂,虽然只做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相当于中纪委最高副职兼国家档案馆馆长,还兼国家气象局局长,由于被朱元璋高度信任,又因其性情耿直与疾恶如仇,还是受到李善长、胡惟庸等明初重臣的嫉恨与暗算,刘伯温既不想进步,又不能脱身,所谓虎无伤人意,人有害虎心,最后,郁郁而终,享年65岁。
据《明史》和明代史学家焦竑(1540~1620)《国史献征录》记载,刘伯温向明太祖朱元璋申请退休之后,本在家乡养老,哪知左丞相胡惟庸谎称,刘伯温家乡有帝王之气,老刘准备长居此地,必有所图,必有异心,吓得老刘赶紧赴京城向朱元璋谢罪,到底被老朱夺去了俸禄,工资被没收了。
从此,刘伯温就在京城定居,后来,偶感风寒,朱元璋委托胡惟庸安排御医生前来治病,老刘服药之后,腹中便出现拳头般大小的坚硬异物。他虽告知朱元璋此事,但朱元璋只是口头安慰,并未追究胡惟庸责任,也就搞不清此事究竟由谁主使?到底是老朱授意,还是胡惟庸妄为。
次年,老刘病情恶化,朱元璋同意其返乡,卒于温州故里。
【4】
刘伯温得罪胡惟庸,主要是干部推荐工作没做好。
《明史》里说,朱元璋曾想免掉左丞相李善长,让刘基做丞相,刘基劝说:“李善长虽有过失,但功劳很大,威望颇高,能调和诸将。”朱元璋问:“他三番两次想要加害于你,你还设身处地为他着想?还是你来做丞相吧。”善于讲故事的刘伯温赶紧叩首委婉拒绝:“这怎么行呢?更换丞相如同更换梁柱,必须用粗壮结实的大木,如用细木,房屋就会立即倒坍。”
后来,李善长辞官。朱元璋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素与刘伯温关系很好,刘伯温却极力表示反对:“杨宪虽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为相之人,须保持像水一样平静的心情,将义理作为权衡事情的标准,不能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见,杨宪做不到。”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答:“他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
朱元璋接着问胡惟庸,刘伯温回答:“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
朱元璋于是说:“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最合适不过。”刘伯温依然谢绝:“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重任,恐怕要辜负陛下所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陛下留心物色就是。目前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朱元璋问归问,到底还是自行作主。因为他就是狙公,所有大小猴子都必须听命于他。
1371年汪广洋被任命为右丞相,1377年胡惟庸做了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权势日增,骄横跋扈。1380年胡惟庸遭弹劾,以谋反罪被处死,灭族。
由于右丞相汪广洋对胡惟庸不法行为知而不言,随波逐流,只想保住自己的官位,受到朱元璋严厉斥责,心怀恐惧,早在前一年,已自缢而死。
刘伯温这个聪明人,尽管于1357年就讲述了一个极具先进性的故事,自己本人到底还是为朱元璋所役,最后困死在猴舍之中。
【尾声】
关于狙公的寓言,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今天的最新新闻说,以色列军方正式宣布击毙黎巴嫩真主党领袖纳斯鲁拉。关于黎以冲突,由来已久,此类文章太多,此处不啰嗦。
不过,以色列这么一个小国,面积仅相当于我国海南省,人口900来万,只是上海的三分之一,为什么竟敢到处撒野动手?因为他们觉得,美国财富大多掌握在犹太人之手,自己俨然已是美国的太上皇。他们认为,以色列是狙公,美国不过是只猴子,可以供自己任意驱使。
美国的想法恰好相反,他们将以色列就是美国埋在中东的一根刺,通过以色列,可以完全掌控中东局势。他们认为,美国是狙公,以色列不过是只猴子,可以供自己任意驱使。
黎巴嫩真主党呢,又是另一番想法。他们将巴勒斯坦当成自己埋在以色列的一根刺,通过调度巴勒斯坦,可以掌控以色列。他们认为,黎巴嫩是狙公,巴勒斯坦不过是只猴子,可以供自己任意驱使。
伊朗呢,也有自己的算盘,他们将黎巴嫩和巴勒斯坦都当成自己埋在以色列的一根刺,通过调度两者,可以掌控以色列。他们认为,伊朗是狙公,这两个国家不过是只猴子,可以供自己任意驱使。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至于陷入俄乌乱局的俄罗斯,则又将伊朗当作扎向美国的一根刺,通过调度伊朗,可以让美国坐卧不安。他们认为,俄罗斯是狙公,伊朗不过是只猴子,可以供自己任意驱使。
这些国家全都忘了,狙公和猴子的角色地位可以随时转换,虽然狙公能够役使猴子,忽然某一天,猴子也能困死狙公。
2024年9月28日记
#以色列宣布击毙黎巴嫩真主党领袖#
#以色列宣布击毙黎巴嫩真主党领袖#
#真主党领袖被炸死透露哪些信息#
#曝伊朗最高领袖已被转移到安全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