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时代的中国,风云变幻,政局动荡,而军阀曹锟却以一副“大老粗”的形象,出人意料地成了河北大学的创办者。
一个推车卖布的草根人物,最终成为了教授们最敬重的“靠山”
。
这个看似粗鲁的军阀到底有怎样的过人之处?他为何选择在动荡中创办河北大学,并深得教授们的爱戴?
大老粗的“教育梦”:河北大学的诞生
谁也没想到,那个曾推着车卖布的曹锟,竟在1919年一手创办了河北大学。彼时的他,已经是手握兵权的军阀,表面上看,他的角色似乎与“文化”二字毫不相干。但正是这样一个“老粗”,却在教育上展示了少有人知的温情与智慧。他自己也坦言:“
俺一个推车卖布的老粗,什么都不懂,大学得靠教授。
”
这一句话不仅表明了曹锟的自嘲,也展示了他对学术和教育的尊重。在那个权力至上的时代,很多军阀热衷于权谋和战争,曹锟却在紧张的局势下,选择拨出大笔军费用于教育。这一点,令他在当时的政坛中显得尤为不同。
曹锟的独特管理方式:大学该让教授们说了算!
曹锟深知自己的“老粗”本质,坦然承认对学术无知。于是,他选择了另一条路——完全放权给河北大学的教授们。和那些动辄干涉学校事务的政客不同,曹锟在创办河北大学后,从不干涉学校运行。每次去学校,他的重点永远不是管学校事务,而是带着一壶茶,嘘寒问暖地走进教授办公室。
有人会好奇,这位“老粗”对教授们有多尊敬呢?举个例子,他看到教授们在炎热的教室里上课,大汗淋漓,于是直接命人装上一个大铁柜,每天往里放冰块,给他们降温。
此外,每逢发薪日,曹锟必定亲自到学校,把一摞摞大洋用红纸包好,再用托盘托着,恭敬地送到教授手上。据说,曹锟甚至会学着古代礼仪“举案齐眉”,把托盘高高举到教授们的眼前,像是一个下人般,尊重着这些学术的“大咖”。
“谁敢不尊重教授?老子要他的脑袋!”
曹锟的这番“大学之道”可不止是做做表面功夫,他在军中常常对士兵们念叨:“谁敢对教授不礼貌,我这个大老粗就要他的脑袋!”言辞之坚决,简直像是要以性命担保教授们的尊严。
事实上,这种极致的尊师重道,让曹锟赢得了教授们的心。哪怕是在那个局势动荡、政权更迭的年代,河北大学的学术氛围依然保持得极好。教授们因为受到尊重,得以心无旁骛地教书育人,学生们也因为有如此尊重学术的“老大”而心生敬畏。
“大老粗”的另一面:曹锟的教育情怀究竟从何而来?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一个推车卖布的草根军阀,怎么可能与“教育”沾上边?曹锟的教育情怀并非偶然。出身贫寒的他,早年间因家贫没能读完书,这让他在心底对知识和文化始终有着一种天然的敬畏。他深知文化可以改变命运,这种意识在他掌权后反映在他对教育的支持上。
而曹锟更大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明白自己不懂学术,所以他选择把大学的运作权交给真正懂学术的人——教授们。这种不干涉的管理方式,虽然简单直接,但却成了河北大学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教授、学生、军阀三者关系:互敬互重的教育环境
和其他军阀动辄以权压人的态度不同,曹锟对教授们的尊重和敬仰是真挚的。这不仅体现在他的日常关怀上,也体现在他与学生们的沟通中。
对于学生们来说,曹锟不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掌权者”,而是一个时常在校园里露面、与他们对话的大老粗。
有一次,一个学生因为顽皮而对教授不敬,消息传到曹锟耳朵里,他立即召见了这个学生。面对曹锟的质问,学生本以为会被严厉训斥甚至体罚,谁料曹锟只说了一句:“
不尊敬教授就是不尊敬文化,不尊敬文化的人,将来还能做什么大事
?”这句简短的话,让那个学生无地自容,从此再也不敢轻慢教授。
曹锟虽然自嘲为“大老粗”,但他对学术和教育的尊重,胜过许多自诩有文化的人。河北大学的创办和运作,正是因为有了曹锟这位“不懂学术但懂尊师”的幕后推手,才能在那样一个动荡的时代里保持着学术的独立和尊严。他或许无法在课堂上讲解经典,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了世人,教育的根本在于尊重,而这种尊重,才是知识和文化生生不息的土壤。
正如一句老话所说:“
世上最尊贵的,不是金钱和权力,而是知识和尊严。
”曹锟,这个“大老粗”,用他的行动诠释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