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民国期间出现了不少才女名媛,比如说
陆小曼
、
张爱玲
以及
谢婉莹
等知名文人,相较于这些人,
林徽因
的文学作品并不具备任何优势。
而且在当时那个年代,林徽因还遭到过鲁迅先生、谢婉莹等文豪的痛骂,可即便如此,截止到目前为止,这位饱受争议的女子依旧在众多民国才女中人气最高。
林徽因究竟做了什么,才会吸引如此之多的追捧者?她又为何会遭到鲁迅等人的谩骂?
●—?迟来的学位证?—●
今年是林徽因诞辰第120周年,与此同时,她还在今年登上了一次热搜,谁又能想到,这位上世纪的女性,竟然会在去世69年后再次成为焦点,恐怕就连她自己也不会猜到。
今年的5月18日,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
在本年度的毕业典礼上,颁发了一个特殊的学位,校方正式向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士学位,而这份林女士本该得到的学位,却迟到了将近100年。
不过对于林徽因以及支持她的人来说,这份迟到的学位证明已经不那么重要,因为她的成就,根本不需要任何虚无缥缈的东西来证明。
世人皆知“
人间四月天
”,却鲜少有人知道,新中国的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安葬着众多开国元勋、当代烈士的八宝山革命公墓,皆是出自于林徽因之手,作为革命公墓的总设计师,她离世后也被安葬在了那里。
梁思成身为林徽因的丈夫,并未在墓碑上纂刻多余的字,而是选择尊重妻子的信仰,只在墓碑上刻了“
建筑师林徽因墓
”这七个字,告诉世人,她不是任何人的太太,不是谁的“白月光”,更不是所谓的“乱世美神”,她就是一位叫做林徽因的建筑师,这座墓,也成为了被后世人参拜最多的墓。
她身材单薄,看上去弱不禁风,她体弱多病,一生中多次住进医院,才51岁就离开了人世,将生命终结在1955年4月1日那天。
可就是这样一位看似身娇体弱的女子,当面对残酷的战火时,表现出的民族气概却丝毫不输男儿汉,“文人风骨”在她的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战火中的颠沛流离?—●
1937年6月底,林徽因与丈夫梁思成前往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经过一番考察,确认了这座寺内大殿为唐代遗构,推翻了当时日本学者认为“中国已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的观点。
这个发现令夫妇二人欣喜万分,在佛光寺附近停留了许久,等走出深山时,已经是7月12日,可喜悦过后,听到的却是山河被踏碎的消息。
当时,日军正对宛平城及附近村落发动攻势,由于29军的拼死抵抗,导致日军推进迟缓,日寇丧心病狂的用大炮无差别进行轰炸,宛平城内众多无辜百姓死于炮火之中。
29军37师219团团长
吉星文
在战斗中受伤,眼见敌军炮火猛烈,他将城内居民向城外安全地带疏散,可纵使如此,依旧有不少百姓在战火中丧生,战争范围也从万平扩大至八宝山、长辛店等区域。
那个时期,林徽因的家位于北平城内,她与丈夫外出考察时并没有带孩子,听闻战事爆发的消息,林徽因给8岁的女儿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叮嘱道:“
现在我们做中国人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
之后,林梁夫妇匆匆赶回了北平,二人不愿在侵略者贴体之下苟活,于是放弃了那座居住近7年的房子,带着孩子于8月份逃到了天津,又乘坐船前往烟台,再转车前往济南,后途径郑州、武汉等地南下,于9月底抵达了湖南长沙。
然而即便是距离北平上千公里的长沙,依旧没能免于日军的蹂躏,同年11月下旬,日军派出战机对长沙城轰炸,林徽因一家差点被战火吞噬。
根据林徽因给费慰梅写的信中描述,在外面爆炸声响起时,自己还没有来得及上楼,距离房子最近的炸弹便爆炸,林徽因连同手里抱着的孩子被气浪卷到半空中,又被摔到地上,还没等她站起来,又一架敌机开始俯冲。
此时的林徽因已经做了必死之决心,她示意孩子们挨得自己近一些,准备全家死在一起,省的留下几个活人承受这份悲痛,万幸的是,这次敌军并没有投掷炸弹,林徽因一家因此死里逃生。
●—?短暂的姐弟情?—●
日军对长沙轰炸结束后,林徽因一家决定继续南迁至昆明,当走到位于湘西的晃县时,林徽因身患疾病,不得已在晃县停留,也正是因为此次停留,林徽因认了8名弟弟。
这8人都是航校学员,他们当时正在等待前往昆明的车,看到林徽因一家,他们立即腾出了一间房给这一家子人休息。
林徽因的亲弟弟
林恒
也是航校学员,与这8人的年纪相仿,所以她对于这8位年轻飞行员有一股莫名的亲切感,看到这些年轻人,她就想到了林恒,于是将8人认作了自己的弟弟。
当时中国的空中力量与日本相差悬殊,且飞行员数量极少,学员从航校一毕业就要被投入战场,而等待这群年轻人的并不是凯旋之歌,而是悲壮的为国捐躯。
在九死一生的战争环境下,这些年轻人更加需要情感寄托,与8位飞行员到达昆明后,他们经常会去林徽因的家中看望,丈夫梁思成也非常喜欢这群人,夫妇二人每次都会热情招待。
林徽因心中非常明白,这些年轻人说不定哪天就会与这个世界永别,他们比普通人更加需要关爱,林徽因选择默默守护这8名弟弟,将其视为自己身上的一份自认,她要尽自己所能让这些还带着孩子气的年轻人感受到家庭温暖。
林徽因曾经说过:“
为这可爱的老国家带着血活着,或流着血或不流血地死去,都觉得荣耀。
”
然而这句看似满腔热血的话,却是林徽因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讲出,那8位年轻的飞行员在之后的任务中一个一个的逝去,而他们留下的通讯地址,是林徽因与梁思成二人的家,因为只有这里,是他们唯一的寄托。
每一次收到那些年轻人的遗物,梁思成与林徽因就要承受一次生离死别,回想起那些稚嫩的脸庞,回想起这些少年如同没有“见过世面”一般在家里狼吞虎咽吃着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回想起穿着飞行服的少年拿出那张照片,害羞地指着照片上的姑娘说她是自己的心上人,这种痛就宛如一块千斤巨石,压得林徽因与梁思成喘不过气,这种肝肠寸断,这对夫妇经历了9次,除了那8位飞行员外,林徽因的亲弟弟林恒也在战斗中血洒长空。
1940年年底,林徽因一家从昆明搬迁到四川,恰好弟弟林恒也在这里,姐妹二人至此迎来了团聚,可还不到半年的时间,弟弟就去掉了另一个世界。
次年3月中旬,日军派出战机对成都发动进攻,中国空军驾驶着战机升空迎战,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在战斗中头部中弹,坠机于双流南门一带壮烈牺牲,年仅25岁。
林徽因在悲痛之余写下了一首长诗,既是缅怀牺牲的弟弟,同时也哀悼那些失去的年轻飞行员们,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戳痛了不少人的心:“
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下什么给自己。
”
面对外敌来犯,林徽因身为女文人,她不能像男儿那般扛着枪走上战场,可对于死亡,她却并没有畏惧之心。
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曾问过母亲,如果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该怎么办,面对儿子的询问,林徽因平静的回答道:“
中国读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
这番话的看似平静,可却蕴含着文人的决心,一旦日寇真的攻入四川,真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那死就是唯一的后路。
●—?被误解?—●
虽然林徽因痴迷于古建筑,但她的思想却极为现代化,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林徽因的行为与性格在一些人眼中并不符合中国传统女性的道德标准。
在认识梁思成之前,林徽因曾与
徐志摩
交往过,二人交往期间,徐志摩已经有了妻子张幼仪,尽管林徽因后来主动提出了分手,可这段情史依旧被众人所诟病。
除此之外,由于林徽因是一位好客之人,经常会请圈子内的人来到家中做客,这其中还包括了暗恋自己的
金岳霖
。
一个女性在举行如此开放的社交活动,甚至在结婚后还不与暗恋自己的男人保持距离,这在当时那个保守的年代是决不被容许的,从而引起了那些不了解林徽因的人误解。
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林徽因:“
这就是一个没有什么事,还总瞎感慨的交际花。
”
谢婉莹(冰心)则是在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中,讽刺了林徽因总拿自己当中心人物的做法,钱钟书更是暗讽林徽因“水性杨花”,哪怕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会称林徽因为“绿茶”。
尽管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可林徽因的私生活乱不乱动动脑子就能想明白,如果她真的如外人笔下那般“水性杨花”,那梁思成根本不会一直陪在林徽因身边直至她去世。
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一生中走遍了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了2738处古建筑,编纂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以此为蓝本,确立了《全国文物保护目录》。
进入到50年代,有不少干部都提议将古城墙拆掉发展交通,林徽因与梁思成夫妇听后坚决反对,但这二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北京古城墙最终还是遭到了拆除。
可即便知道能力有限,这对夫妇依然在为了古城墙发声,当时陕西省干部倾向于林梁夫妇的观点,于是开展了“护墙”运动,从而给西安市留下了大批古建筑,现如今坐火车去西安,只要一出火车站,就能看到古城墙。
除此之外,在近期爆火的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中,有许多游戏元素都是真实取景于古代建筑,其中有很多古建筑是因为梁思成与林徽因考察记录下来,才得以被国家好好保护。
●—?小结?—●
在不了解林徽因人的心里,她只不过是个写写文章画画图长得好看的女子,可但凡只了解了解她一小部分事的人,也不会将林徽因与民国那些只懂得儿女情长的才女名媛归为一类。
林徽因的感情生涯其实很短暂,只有16岁到20岁这4年,至此之后,她的世界中只有家人和事业,世人说林徽因娇生惯养,殊不知她在去世前还在工作。
懂文学,懂建筑,懂设计,有文人风骨,坚韧、正直,林徽因身上同时具备了以上这些条件,这是民国那些才女名媛所没有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民国众多的才女中,林徽因能够脱颖而出。
主要信息源:
1、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4年6月12日:《颠沛里的温情与战火中的坚韧丨纪念林徽因诞辰120周年》
2、原文登载于央视新闻2024年6月11日:《夜读丨关于林徽因的30件事》
3、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4年6月12日:《颠沛里的温情与战火中的坚韧丨纪念林徽因诞辰120周年》
4、原文登载于书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5、原文登载于澎湃新闻2024年8月27日:《在《黑神话:悟空》里能看到这些古建,多亏了梁思成和林徽因》
下一篇:原创 伊丽莎白女王为何终身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