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人群起响应,然而,最激烈的战斗并没有发生在革命的中心武汉,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的,却是发生在陕西,这一点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
当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迅速启用袁世凯“平叛”,他指挥冯国璋等北洋精锐,对武昌的革命党人发动进攻,然而,袁世凯心中一直有着自己的小九九,想以革命党人来打压清廷,以达到自己“逼宫”进阶的目的。
于是,尽管冯国璋攻占了汉口及汉阳后,被袁世凯紧急叫停,于是便开始了“南北和谈”,最终达成协议,清帝逊位,中国人从臣民瞬间变成了公民,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成为大总统。
在各地响应武昌起义的过程中,其顺利的程度让人惊讶,太原、成都、昆明等地,几乎一天便取得了成功,苏州的光复更为可笑,江苏巡抚程德全,将自己府衙上的几片瓦挑下来以示破坏后,便宣告独立。
即使张勋率领辫子军拼死反抗的南京城,也很快就落入革命党人的手中,只有这陕西西安的独立过程,充满了血腥和波折,其惨烈程度当属全国之最,因为,当时的起义军是将驻扎在这里的所有满族人,包括妇女和儿童,全部屠杀殆尽,数量达到数万人以上。
然而,一支最后的大清孤军,在一位前任陕甘总督升允的带领下,同革命军拼死相搏,一直到清帝退位后还在血战,最后连袁世凯都看不下去,派兵前来帮助起义军,升允方才作罢,而后来的争斗则更加的血腥和残酷……
领导陕西起义的是井勿幕,这个名字即使是资深的民国史爱好者,也相当的陌生,在人们的印象中,陕西辛亥革命的著名人物,大概只有一个于右任,而他大致应该划为文人的范围,所起的作用实在有限。
可惜的是,陕西籍的“铁血丈夫团”成员雷崇修,当时还在保定军校,当他奉黄兴之命赶回陕西后,不久便在平叛的战斗中战死,所以,就陕西辛亥革命中最大的功臣而言,肯定非井勿幕莫属。
井勿幕,原名井泉,字文渊,后改名井勿幕,据说缘于敬仰岳飞岳武穆而来;此名字的来源还有其他说法,一为“勿幕者,无谋也。”是井勿幕警示自己要谦虚;再有是说有为民的象征,取“水井已经修好了,不须覆盖井口,以便众人随时取水”之意。
井家世代祖居陕西蒲城,井勿幕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的领导人之一,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
他幼时极为聪慧,少有大志,慷慨任侠好读书,早年入川,投奔曾受父亲周济过的重庆知府张铎,入重庆正蒙公塾读书,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后来威震西南的熊克武等革命志士。
1903年,井勿幕在哥哥井岳秀的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结识孙中山后便加入同盟会,是同盟会最早的成员之一。
井岳秀
初创的同盟会此时正热衷于在各地组织起义,于是,1905年冬,刚满17岁的井勿幕便决定中断学业,回乡宣传革命,筹谋起义,遂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陕西支部长,返回陕西组织同盟会,准备发动起义,推翻清政府。
试想一下,一个相当高中二年级的孩子,担任起如此的重任,这在整个辛亥革命的历程中是绝无仅有的,难怪孙中山会称赞他是“后起之秀”。
井勿幕回陕西发展势力,应该还是有些底气的,他家在当地是望族,有着相当的影响力,胞兄井岳秀后来成为地方小军阀,号称“榆林王”,井勿幕也告诉孙中山,大哥“在陕西结识各界人士颇多”,于是,孙中山才放心地让他返回陕西。
井勿幕回到陕西后,首先动员井岳秀加入了同盟会,以后这位大井勿幕10岁的大哥,成为他手下最重要的军事力量。
相比于沿海城市,陕西民风彪悍,但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封闭保守,顽固愚昧,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再加上天灾人祸频仍,所以,在这里宣传革命思想和动员反清力量,是相当困难的。
然而,在井勿幕的努力下,成员逐渐增加,成立了同盟会陕西分会,后来,会员竟达到了千人以上;于是,井勿幕联络了当地的刀客和哥老会,准备发动起义。
如同绝大部分的起义过程一样,计划反复制定又不断地泄密,多次准备的起义又多次的一再推迟,取消,井勿幕也多次被官府通缉,不得已,他只能返回日本避难。
井勿幕文武双全,他在东京联络了陕西籍的同盟会员,创办了《夏声》杂志,他以"侠魔"为笔名,经常撰写文章,宣传革命。
1910年春,井勿幕奉黄兴之命,再次返回陕西,他联系陕西同盟会和哥老会准备起义,无奈消息又一次泄漏而终告流产,于是,他根据黄兴的指示,南下广州,参加了著名的广州起义。
前赴后继,碧血黄花,广州起义又遭失败,同盟会组织最大规模的起义,以惨重伤亡的代价告终,黄花岗72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南国大地的鲜花片片。
然而,遭受重创的井勿幕却没有消沉,他越战越勇,绝不认输,返回陕西后的他,立即联络西安新军和哥老会中的革命党,并派人南下四川,北上渭北,西赴山西,联系各地的会党,确定在10月6日中秋节时发动起义。
然而,“八月十五杀鞑子”的风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不胫而走,当时任陕西巡抚的钱能训得知后,紧急布防,不给革命党人以起义之机,井勿幕不得不将起义的时间推迟到10月12日。
就在井勿幕和同仁们为起义奔走之时,武昌起义突然爆发,井勿幕抓住时机,立即发动起义,钱能训慌乱中想要自杀,连打自己两枪都没将自己打死,被起义军活捉后礼送出境,看来这位钱先生的官声还不错,后来还在北洋政府中当上了民国总理。
西安是有“满城”的,里面驻扎着八旗兵及家属数万人,当时在盲目“排满”情绪的鼓动下,杀尽满人成为起义军的动力,而满人也深知,城破之时,便是他们覆灭之日,于是他们拼死抵抗,起义军损失惨重。
最终,起义军终于攻破了城池,在激烈的巷战之后,城中无论老幼妇孺的数万满人被尽数屠戮,一时间,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这也是辛亥革命中满族人死亡最多的战争。
占领西安并杀尽满人后,这些人便认为革命成功了,于是,大家就开始封官,井勿幕自动谦让,不担任最高职务,只担任了陕西军政府北路安抚招讨使;而那些会党龙头老大却不客气,依照各自的势力范围划分出各种官职。
别的省份都是选举一个都督,而这里却冒出了六个大都督,还有大统领和副统领多名,名称几乎都是来源于戏曲和评书,这也反映了陕西的文化水平实在是很低的。
然而,还没有等他们享受富贵,潜逃出城的原陕甘总督升允,却招集甘肃和河南的清军,两面夹击陕西,双方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激烈,直到宣统退位时,升允封锁消息,继续与起义军血战。
已经上位民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对此时还在同革命党人激战的陕西清军异常恼火,他派兵助阵起义军,这才将升允击败,升允孤身一人去了蒙古库仑,意欲策动蒙古勤王,匡复大清王朝,结果当然是没有结果的。
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井勿幕被任命为国民党陕西副支部长,及“二次革命”爆发,井勿幕积极起兵响应,讨袁失败后,再次流亡日本。
于右任、井勿幕(右)在三原
袁世凯称帝,蔡锷在云南起兵反袁,井勿幕立即赶赴云南,在老相识熊克武部担任参谋长;及袁世凯死后,他被孙中山任命为陕西道尹。
1917年,为反对北洋段祺瑞和陕西督军陈树藩的倒行逆施,维护中国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发起了“护法战争”,井勿幕在三原就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
1918年12月23日,井勿幕应靖国军第1路军司令郭坚的邀请,去商讨军事大计,却被郭坚部下营长李栋才枪杀,年仅30岁。
李栋才打死井勿幕,残忍地将其头颅割下,带去西安陈树藩处领赏,尸身则草草掩埋。
至于井勿幕为何会横遭惨死,说法不一,主流说法是说井勿幕多次批评郭坚部军纪差,并准备进行整顿,遂遭到郭坚的忌恨,所以才痛下杀手;也有说是李栋材被时任陕西督军陈树藩收买,合谋将井勿幕刺杀。
还有一种说法是一路军参谋长马凌甫所为,马凌甫与井勿幕的渊源也颇深。当时两人同在日本留学,因为观点不一致,他们在辩论时曾经发生过分歧,后来,马凌甫曾被人殴打,他一直认为是井勿幕指使的,所以挟私报复,杀害了井勿幕。
听闻井勿幕牺牲的消息后,孙中山异常悲痛,特赠陆军中将衔以示哀悼,并明令嘉奖抚恤,告慰井勿幕的在天之灵;于右任撰写了祭文,又由章太炎撰《井勿幕墓志铭》,一并宣付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立传。
1929年,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的宋哲元亲自撰文,树碑于西安革命公园内;1945年,更是被国民政府追授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衔,改葬西安南郊的少陵塬,并举行了公葬大会,树立蒋介石题字的"追赠陆军上将衔井勿幕先生之墓"的牌坊,备极尊崇。
后经于右任提议,陕西省政府决定,将西安城墙小南门命名为“井上将门”,1947年,西安市政府又将它更名为“勿幕门”。可惜,现在几乎淹没于历史尘埃中,没几人知道此门旧时的名字了,依然还是以小南门称之。
“奔走南北数十年,经营蜀秦者百余战”,被孙中山誉为辛亥革命的“西北革命巨柱”的井勿幕,已离我们远去了百余年,回望历史,我仿佛看见,一位年方17岁的少年,跃马横刀,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冲杀。
井勿幕,一位纯正的西北汉子,一腔爱国心,坦荡热血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的英雄形象却伟岸庄严,如同西安城墙一样,值得后人永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