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由于元末的战乱和长期动荡,许多地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发展经济,明朝政府采取了移民政策。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移民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将移民分散至全国各地。
据传说,当时的移民机构就设在洪洞县的广济寺内,因寺有棵大槐树,树上有个喜鹊窝,移民临行前在此倾诉离愁别绪,才有了流传大江南北的民谚:“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然而,经过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和调查,他们查阅了大量的史、志、族谱等文献,却未能找到任何关于“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直接证据。传说中的移民机构、地点等都没有史料支撑,而且存在许多令人困惑的疑点。
1.历史上,对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在其著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中指出,现存最早的《洪洞县志》是明朝万历年间所修,其中详细记载了宋朝、元朝、明朝时期洪洞县发生的诸多大事。然而,这本志书中却没有任何关于明朝洪武年间洪洞县大移民的记载,更未提及大槐树和老鸹窝。
令人费解的是,直到三百多年后的民国时期,《洪洞县志》才开始出现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叙述。这引人思考:为何洪武年间的这一重大移民事件在200年后的万历年间《洪洞县志》中毫无记载,反而在500年后的民国《洪洞县志》中才出现?这500年后才出现的记载是否仅仅是基于民间传说或谣言?现在不得而知。
2.洪洞县的地缘位置不适合作为移民集合点。
关于山西移民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山西各地的移民会先到洪洞县大槐树集合并办理手续,然后再前往各地。然而,这一说法在地缘逻辑上存在明显的疑问。
明朝移民的出发地为忻州、朔州、潞州(今长治)、泽州(今晋城)、广灵(今大同)等,移民的目的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的平原地区,例如永平府(今河北唐山)、东昌府(山东聊城)、莱州府(今山东莱州)等地。我们可以看下地图。
洪洞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临汾市,如果出发地的移民都去洪洞县大槐树集合,那么他们就需要先往南或往西走,这不仅增加了移民的路途,而且与往东迁移的方向背道而驰。
考虑到山西地处高原,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千沟万壑,古代的交通条件又极为不便,移民们主要依靠步行进行长途迁徙。因此,如果明朝政府真的安排移民们先到洪洞县集合,再前往目的地,那么无疑大大增加了移民难度。
我查了下,即便在现代交通条件下,从大同到临汾的距离就有540公里,开车走京昆高速不堵车的情况下都得6个多小时。
明朝政府安排这种携家带口、翻山越岭、南辕北辙到先洪洞县集合再出发去往河北、山东的可能性非常小。
如果洪洞县作为“填四川”集结地点,在地缘位置上说,还算合理。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时“填四川”的移民主要来源于湖广地区,只有少部分来自山西。
3.洪洞县不是当地的行政中心。
据《明太祖实录》卷一九三记载,“迁山西泽(今晋城)、潞(今长治)二州民之无田者,往彰德、真定、临清、归德、太康诸处闲旷之地,令自便置屯耕种,免其赋役三年,仍户给钞二十锭,以备农具”、“山西贫民徙居大名、广平、东昌三府”,“山西沁州民张丛整等一百一十六广告愿应募屯田,户部以闻,命赏从整等钞锭”。明朝政府为了推动移民政策,给予参加移民的贫民多项优惠政策,包括分配闲置土地、提供20锭钞作为路费,并免税三年。
然而,据《洪洞县志》记载,在洪武和万历年间,洪洞县仅为平阳府下辖的28个县之一,既非府衙所在,也非州治中心。在这样一个非政治、经济、交通中心的小地方设立大型移民机构,并存放大量朝廷移民路费的可能性很小。
4.先辈流传下来的族谱、方志等资料真实性存疑
山东大学民俗学教授刘德增在著作《山东移民史》和《大迁徙》时,通过深入的民间走访,收集了大量的族谱、墓碑、方志等实物资料。然而,在对这些资料进行研究时,他发现大多数内容难以验证真伪,甚至存在自相矛盾的情况。
例如,河南济源市南水屯的张家祠堂的牌位上写着:“始祖于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至济源南水屯,创作于洪熙元年二月。”而墓志上则写着张姓先祖是当地土著。最终,根本无法确认到底哪个才是对的。
再比如,濮阳市胡村有明弘治十五年的《细城岗任氏先陇记》,与和后世所修的濮阳市西郭寨《任氏族谱序》相对照,后者的迁移时间和洪洞地名,明显是后来修订时丰富上去的细节。
古代社会,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和战乱频繁,许多家庭无法修撰家谱,即使修了也容易遗失。因此,现存的大多数家谱都是经过缺失数世乃至十数世后重修的。在这些家族谱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相传”、“传闻”等字眼,描述先祖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内容,但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根本无法考究。
更有趣的是,有些家谱甚至记载来自四川大槐树、云南大槐树。还有的记载中提到了洪洞老鸹窝某某村、老鸹窝某某庄,这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因为老鸹窝实际上是指鸟窝,并不是乡镇的名字。
5.很多关于明朝移民的传说,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实际上是谣言。
例如,老一辈的人会说“解手”一词是源于明代移民。传说当时移民时被迫帮着双手,需要方便时喊“解开手”,时间长了就变成了“解手”。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刚前文提到,《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朝政府给参加移民的贫民闲置土地和银两,并免税三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明太祖实录》明确记载,明朝政府为参加移民的贫民提供了闲置土地、银两,并免税三年,这表明移民是自愿的,而非被迫。此外,“解手”一词在元代作品中《错斩崔宁》已有提及,早于明代移民时期。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明朝洪武二年,大淹山东,当地人基本灭绝,随后朱元璋从山西进行移民的传说。在山东胶东一带,这个传说尤为盛行。甚至我的老家山东高密小河崖村也有传说:当时山东发生大海啸时,整个山东半岛都被淹没,只有我们村里的一颗千年银杏树存活下来,矗立在大海中央。难道海啸时,有人亲眼看见了吗,这传言也是够离谱的。
实际上,在明史及各种县志、府志中,都未找到关于洪武二年超级大海啸的确切记载。只有在雍正七年重修的《山东通志》中提到明洪武年间胶东半岛发生过一次海啸事件,但并未详细描述其规模和时间。事实上,元末明初山东地区确实遭受了多次洪涝灾害,但由于当时民间缺乏文字记载,水灾的具体时间和程度在一代代的口头流传中逐渐失真,才有了洪武二年的洪水滔天、大淹山东的传说。
虽然“洪洞县大槐树移民”的疑点重重,但是不妨碍天南海北的人们热衷于寻求大槐树移民后裔的身份。
1957年洪洞县政府所作的《大槐树迁民纪略》中曾写道,移民背井离乡后,因大槐树容易记忆,久而久之,就说“祖先是从大槐树迁来的”。自此,大槐树就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也成了移民们怀祖的寄托。洪洞大槐树,是移民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是远方游子寻根的路标,也是中国历史故事中最生动的章节。
真想到底如何,有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