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慈城以前是一半河一半路!”“你看,这不就是大东门嘛!”日前,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古县城民权路街区,由本土艺术家丁国伟耗时数年创作的“百米画卷”缓缓展开,吸引不少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
百米画卷(卓璇供图)
这幅画卷上,青山绿水环抱中的古城、古朴的牌坊、曲折幽深的街巷,在宣纸上仿佛获得了新生,就连飞檐翘角、黛瓦青苔也栩栩如生,跃然纸上。600余枚精心雕琢的印章,如同历史的印记,细细诉说着慈城历经沧桑的变迁。水墨的细腻渲染与书法的刚劲有力相互映衬,将慈城的古牌坊、蜿蜒街巷、飞檐黛瓦等景致一一再现,每一笔、每一划都流露出丁国伟对这片故土的深情厚谊与对传统文化的崇高敬意。
自幼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丁国伟对家乡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感。因缘际会之下,他踏入了与慈城文化保护息息相关的领域。数十载春秋更迭,慈城的日新月异让这位资深文艺工作者感慨万千。他坦言,自己心中有一个难以割舍的古镇情结,对江南水乡古镇情有独钟,谈及江南第一古县城——慈城,脑海中便浮现出一幅幅风雨洗礼下的古墙青藤,以及黄昏时分,江南水乡小镇那半梦半醒的朦胧之美。而他,尤为偏爱烟雨朦胧中的慈城,特别是那依水而建、大运河畔的人家。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慈湖畔留下诗篇画作,我亦愿为慈城千年的古韵留下写生之作。”这份念想在他心中悄然生根。
自2020年起,丁国伟便日复一日地投入到这幅融合了篆刻、书法与水墨艺术的百米长卷创作中。画卷的前半部分,600余枚印章错落有致,既有底款也有边款,从雕刻到拓印,历时三载春秋,皆由他亲手完成。这三年间,他与各式石材为伴,每一枚印章的诞生都凝聚了他的心血与智慧,每一刀落下,都是对慈城文化底蕴的深刻诠释。
丁国伟篆刻(卓璇供图)
为了再现记忆中的慈城全貌,丁国伟多方搜集资料,力求还原这座“江南水乡中的小长安”。“我用画笔转述出来,让后人目睹慈城的古韵之美——那些古朴的宅院、古老的城墙、小桥流水、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创作期间,他多次深入慈城古县城实地考察与写生,细致研究每一座古建筑的结构与风格,力求在画作中精准还原其历史风貌。
活动当日,丁国伟的恩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海派”艺术家王复才亦亲临现场,为爱徒的作品加油鼓劲。作为“老慈城人”,王复才见证了慈城的巨变,对丁国伟的艺术创作影响深远。忆往昔,丁国伟跟随王复才在慈湖畔写生,老师寥寥几笔便勾勒出古城飞檐的韵味,学生从中领悟到了“形意相融”的精髓。彼时,师徒二人闲暇之余便游走于慈城各处写生,笔触在古城风物间跳跃,对家乡的深情在宣纸上铺展。时至今日,师徒二人仍坚持每日挥毫泼墨。慈城的古建筑是他们共同的挚爱写生对象。“我绘画近六十年,创作了很多以慈城为主题的山水画。民居在我们画家眼中是珍贵的题材,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记录下它们,便是抢救它们。”王复才说。
现场,师徒二人还与中城小学的美术学生们亲切互动,传递着对艺术的热爱与对家乡的深情。孩子们在画板上定格下这珍贵的瞬间,古城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萌芽。“目睹慈城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我深感欣慰。希望我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座古城。”丁国伟动容地说。
现场互动(卓璇供图)
“百米画卷”的展出,不仅让慈城的千年记忆跃然纸上,更让这座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如今,一批批怀揣梦想与激情的年轻人汇聚于慈城,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新鲜的活力。他们用笔触与镜头捕捉古城的每一个瞬间,感受着古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韵味,让这座古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丁国伟与他的恩师王复才,以及那些热爱家乡、热爱艺术的年轻一代,正是慈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鲜活例证。(卓璇 金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