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标不死,众藩王敢造反叛乱吗?
答案显而易见。为什么我这么问?因为太子朱标的地位和威望俨然就是第二个朱元璋。所以说,如果太子朱标不死,压制众藩王那是妥妥的。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朱标不死,“蓝玉案”就绝对不会发生,也就不会出现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无将可用的尴尬局面。而有着蓝玉等一众开国大将的支持,燕王朱棣想要起兵造反等同于“作死”。当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从朱标太子本身的能力和地位来分析,由他在,众藩王也会老老实实,安安分分的当他们的王爷。
说到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哪家好,非老朱家莫属!朱元璋对于太子朱标的信任和爱护冠绝史册。
1、吴王世子,大明太子,地位不可撼动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嫡长子,光凭借这个身份,朱标就可以独占鳌头。并且朱标可不像朱元璋后来的那些儿子,他跟随朱元璋一同经历过战争和鲜血的洗礼,在军中拥有着一定的威望。在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朱标就是吴王世子。等到大明王朝建立,老朱登基称帝后,朱标顺理成章的便册立为大明太子。你可以说,这是朱元璋为了大明皇位传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做出的表率,但用老朱的话就是:册立朱标为太子是一件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就像道理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一样。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讲白了,在朱元璋心中,大明太子之位的人选始终只有朱标一个。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其他儿子。所以说,有着朱元璋这样的皇帝老爹,朱标太子的地位不可撼动。
2、皇帝、太子使用同一套班底
洪武三年十二月,礼部尚书请求给太子朱标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班子。朱元璋是这么回答的。
“天下大事何其多!若是我领兵在外,留下监国的必然是太子朱标。如果太子有着自己的班底,那么一旦你们有事向太子汇报没有得到同意,你们必然会和太子的班底产生矛盾和摩擦。长久下去,两套班底之间必然会有间隙,这对于整个朝廷的运转和朝政事务处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太子跟我使用同一套班底,那么这种情况就会彻底避免。”
皇帝、太子使用同一套班底,这样的情况可以说也是独一份的存在了。这足以表明朱元璋对于朱标这个继承人身份的肯定和信任。
3、分藩诸王,放权朱标
朱元璋分藩诸王是导致后来朱允炆削藩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在大明初建时期,北元残余势力伺机蠢蠢欲动,天下各地还未完全掌控的前提下,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藩镇守各大要塞,是快速统一、稳定天下的重要举措。可以说,分藩诸王是朱元璋不得不采用的军事策略,也是当时大环境局势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分藩诸王到各地就藩,可以让这些藩王远离京城权力中心,避免藩王与朝臣结党营私的情况,确保太子朱标的地位。
对于朱标的培养和信任,朱元璋也十分用心和开明。文有宋濂这样的当世大儒,武有常遇春、蓝玉这样的开国大将,朱标受到的培养是其他皇子无法媲美的。而在大明王朝趋于稳定后,朱元璋也开始放权朱标,培养他处理朝政事务的能力。
洪武六年九月,朱元璋命令各级官员,以后正常的事务全部向朱标汇报即可,只有重大的事务才需要向他禀报。
洪武十年六月,朱元璋再次下令群臣,以后不论大小事务全部先向朱标汇报,由朱标做决定,然后在他这边备案即可。
朱标就是这样的一位集法理上的正统、实力能力上的碾压、朱元璋的“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太子。面对这样的太子大哥,众藩王根本就兴不起一丝造反的欲望。哪怕是燕王朱棣,面对大哥朱标,除非是真的疯了,否则也绝不可能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