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王朝盛极一时,历史上记载满满,但有个王朝却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翻遍史册,几乎找不到它的踪迹。
可奇怪的是,这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朝代,它的皇帝名字,却人人都知道。你可能想不到,这个名字在现代人心中几乎成了象征。
为什么一个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的王朝,反而让这些皇帝的名字家喻户晓?
穷小子逆袭当皇帝
大理国的开国皇帝段思平,绝对称得上是个穷小子逆袭的典范。
虽说他家里祖上也做过官,可到他这辈子,早就没剩下啥家底了。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普通农民无异的生活。
别说当皇帝了,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据传他家的田地已经所剩无几,就连农具都是借邻居的来用。
但即便生活如此困顿,段思平却从不放弃读书,常常会在农闲时分翻看祖上留下的典籍,这也为他日后治国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他与当地百姓关系融洽,经常互帮互助,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也为他日后获得民心奠定了基础。
统治大理地区的大义宁政权对百姓盘剥严重,段思平和其他老百姓一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这种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段思平决定站出来反抗。他联合了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
大义宁政权的苛捐杂税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不仅征收高额的田赋,还经常派兵四处敲诈勒索。
段思平亲眼目睹了太多百姓家破人亡的惨状,其中就包括他的几位至交好友。
这些经历让他下定决心,即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要改变这种局面。他开始秘密联络各地的反抗力量,并制定了周密的起义计划。
当时的情况特别有利于起义军。大义宁政权已经把老百姓逼到了极限,百姓们对他们的统治早就不满意了。
段思平这一反抗,就像是往干柴上扔了一把火,老百姓们纷纷响应,起义的规模迅速扩大。
各地的农民和少数民族武装纷纷加入,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的义军。
段思平特别注重纪律,严格要求部下不得扰民,这让更多百姓主动为起义军提供物资和情报支持。
起义军所到之处,还会帮助百姓收割庄稼、修缮房屋,这种行为更是赢得了民心。
不过,段思平能当上皇帝,还真不全是靠打仗打出来的。他很聪明地拉拢了一批原来大义宁时期的贵族,特别是高氏、李氏和董氏这三大家族。
正是在这些贵族的支持下,他才顺利地坐上了皇位。段思平深知光靠武力是无法长久统治的,他采取了怀柔政策,允许这些大族保留部分特权和土地。
同时,他也吸收了这些家族中的能人干将进入朝廷,参与国家治理。
这种政策既安抚了旧贵族,又为新朝廷储备了人才。段思平更是主动与这些家族联姻,进一步稳固了政权基础。
皇帝不好当
大理国前期还算太平,到了第十三代皇帝段寿辉这里,麻烦事儿就来了。
段寿辉的叔叔,也就是第十二代皇帝段廉义,被权臣杨义贞给刺杀了。
杨义贞本来想自己当皇帝,结果还没等他登基,高氏家族就带兵来"勤王"了。这次政变来得突然,却也在情理之中。
因为段廉义在位期间,过分倚重杨义贞,让这位权臣掌握了太多军政大权。
杨义贞逐渐尾大不掉,甚至私下里结交军中将领,布置亲信。段廉义最后察觉到了危险,想要收回权力,却为时已晚,反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高氏的家主高升泰比杨义贞精明多了。他虽然已经掌握了大权,但没有直接称帝,而是把段寿辉扶上了皇位。
段寿辉表面上是皇帝,实际上就是个傀儡,整天被高家人盯着,啥事都做不了。
高升泰安排自己的亲信担任宫廷侍卫统领,控制了皇宫的进出。
朝廷的重要职位也都被高氏家族的人把持,甚至连段寿辉的衣食起居都有高家人监视。
这种软禁般的生活让年轻的皇帝备受煎熬。他想施展抱负,却连见自己的老朋友都要经过层层审批。
这日子实在没法过,段寿辉干脆把皇位让给了他弟弟段正明,自己跑去当和尚了。
段正明接手后才发现,这皇帝当得太难受了。他硬撑了十二年,最后实在受不了了,把皇位让给了高升泰,自己也出家当和尚去了。
段正明在位期间,曾试图通过提拔其他家族的人来削弱高氏的势力,但这些努力都被高升泰巧妙地化解。
朝廷大臣们表面上对段正明恭敬有加,背地里却都听命于高升泰。这种明升暗降的处境让段正明深感无力,最终选择了放弃。
当了皇帝的权臣家族
高升泰当上皇帝后,给国号改成了"大中国"。这名字听着挺气派,但也就传了两代。
更奇怪的是,高升泰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求儿子把皇位还给段氏。这个决定背后其实有着深层的考虑。
高升泰虽然权势滔天,但他清楚地知道,大理国的根基在于段氏。
民间对段氏仍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段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比高氏更为密切。如果高氏一直把持皇位,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动荡。
高升泰的儿子高泰明是个听话的,真把皇位还给了段氏。
由于段正明出家前没留下子嗣,皇位就传给了他弟弟段正淳。高泰明在归还皇位的同时,也为高氏家族争取到了多项特权,确保了家族的利益不受损害。
段正淳跟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那个风流王爷可不一样。
他就娶了一个老婆高升洁,还是高家的人。这下好了,段正淳还是摆脱不了高家的控制。
他当了几年皇帝后,也受不了了,把位子让给儿子段正严,自己也去寺庙里清修去了。
实际上,段正淳在位期间并非完全无所作为。他推行了一些有利于百姓的政策,比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
但在重大决策上,他仍然要受制于高家的意见。这种身不由己的处境最终让他选择了放弃权力。
这朝代咋活这么久
段正严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不会什么武功,但活得特别长,足足活了94岁,从北宋一直活到南宋。
他最大的功劳是让大理国成为了大宋的藩属国,算是给大理国找了个靠山。
段正严在位期间,深知大理国地处边陲,若想长治久安,必须要有强大的外援。
通过多年的努力经营,他成功在大理国和宋朝之间建立起了稳定的关系,这不仅保障了边境安全,还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这事还挺不容易的。段正严和高家后人一起向宋朝进贡,总算是得到了宋朝的册封,成了大宋认可的大理国皇帝。
成为藩属国后,大理国在商贸往来上获得了不少便利,许多宋朝的工匠和商人来到大理,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这段时期,大理的手工业和农业都得到了显著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
可惜好景不长,段正严年纪大了以后,他的儿子们为了争皇位打得不可开交。老爷子没办法,只好把皇位让出来,跟他父亲和爷爷一样,也去当和尚了。
这场皇位之争差点动摇了国本,各路诸侯纷纷掺和进来,一时间大理国内局势动荡。所幸段正严及时决断,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内战。
存在感极低的朝代
大理国虽然问题不断,却奇迹般地存在了三百多年。
这个朝代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好几个皇帝都主动把皇位让出去,自己跑去当和尚。这种事放在其他朝代简直不敢想象。
在大理国的历史上,和尚皇帝们并非真的就此隐退,他们往往会在寺庙中继续关心国事,成为朝廷的精神领袖。
不过,这种与世无争的性格也让大理国在历史上的存在感特别低。
要不是金庸先生在《天龙八部》里把大理写进去了,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有意思的朝代。
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大理国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
他们没有穷兵黩武,而是选择了内修外和,既重视与宋朝的友好关系,又注重本土文化的发展。
这种包容开放的态度,让大理成为了当时南方一个独特的文化交融之地。
要不是金庸把大理国写进小说里,这个朝代可能真就被人遗忘了。
三百年里好几个皇帝都主动让位出家,这种事放在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个朝代虽然存在感低,但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和平交接、与世无争,有时候反而能让一个政权活得更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宋史》、《大理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