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壁被烧惨的曹操带着残兵败将,慌张开溜。但跟在后面的孙权却如打了鸡血玩命地追。而在曹丞相溃逃的路上,诸葛亮又连续设下了三道埋伏,只等他自投罗网。
曹操已经插翅难逃,诸葛亮却作出了一个看似矛盾的部署。他深知曹操曾对关羽有恩,但故意安排这位义薄云天的英雄去华容道蹲守,最终已经踏上黄泉路的曹操就此捡回一条命。
明知关羽会放曹操一马。那么,诸葛亮为何还要让关羽埋伏在华容道,固守这最后一道防线呢?
诸葛亮
曹操的大笑
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中,逃亡路上的曹操是一脸惊慌,却又接连三次于被伏之地,放声大笑。
这三次大笑,看似是他对周瑜与诸葛亮智商不足的无情嘲笑,实际上更是自己嘴贱翻车的现场直播。因为每一次笑声未落,他立马就掉入死生不定的险境。
一笑乌林小道,引来了赵云的暴击。二笑葫芦谷口,撞上了张飞的枪口。三笑华容道上,他以为摆脱了追击,最终得意地笑出声, 没成想又遭遇了关羽的最后一击。
前两次危机,多亏了许褚、徐晃拼死护主救场,曹操才得以惊险过关。但到了第三次,面对关羽的霸气拦截,他们已经筋疲力尽,无力再战。
打不过,逃不掉,曹操知道自己已别无选择。只希望能靠打出的感情牌赌一下最后的生机。
拜印、封侯、赠马,过五关,斩六将。
今朝不同往日,看着眼前放下身段的曹丞相,极重情义的关羽陷入了挣扎。虽然,他想起自己与军师诸葛亮立下的军令状,但眼前的曹操却让他无法下手。
最终,情感战胜了理智,他不顾一切地将曹操放走了。
然而,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
曹操
初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战略格局
虽然赤壁之战让曹操被烧得有些狼狈,但对他来说,这点损失就像掉了点皮毛而已。毕竟他经营北方四州多年,家底厚实,分分钟就能满血复活。
不过,要是曹操在华容道真被刘备给干掉了,那可就大事不妙了。不但曹魏集团得重新洗牌,甚至连天下的大势也将随之改写。
且不说曹魏集团内部会不会陷入权力交接的乱局。就算是为了刷一波存在感,新任老板怎么着也得来点儿狠的吧?哪怕走走形式,搞个象征性的报复,就刘备那点儿小实力也根本扛不住。
与此同时,东吴可是风头无两。赤壁一战后,孙权周瑜立即率部北上乘胜扩张。虽然他没有搞定合肥、当涂的曹军,但吞下他和刘备都念念不舍得荆州,还是没有任何悬念。
当时的刘备兵不过一万,就连自己的地盘都没有。此前他是已故荆州牧刘表麾下的一个打酱油的客将,后来虽然自领荆州牧,但未得到朝廷的承认,也就等于没有拿到荆州这块地产权。
西北扛不住曹魏的讨伐,向东无力抵抗孙权的进攻。打也打不过,和也和不了,困难就摆在这里,形势就是那个样儿。
总之,无解。然而,诸葛亮却解开了这个死结。
就在华容道,他一招智放曹操,瞬间扭转了乾坤。
而且正是这一举动,为在随后孙权主动对曹操发起攻击时,诸葛亮能够趁机行事,顺势夺取荆州,埋下了伏笔。
荆州一到手,刘备集团终于有了个像样的大本营,还更进一步巩固了孙刘抗曹联盟。至此,隆中指点江山时所预言的三分天下局势,开始逐渐明朗起来。
孙权
汉献帝亲政的可能性
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汉献帝不过是一个悲催的傀儡。
但是,如果曹操在华容道被干掉,不但会引起曹魏政权的动荡和混乱。而且,在权力更迭的关键时刻,汉献帝完全有机会摆脱曹魏势力的控制,亲自掌握大权,恢复汉室的尊严和权威。
而这对于一直打着要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旗号的刘备来说,则是巨大的威胁。相比于自称汉室宗亲的草根刘备,汉献帝当朝皇帝的身份,无疑拥有更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一旦兴汉大业师出无名,就等于刘备集团的政治合法性直接被否定。上至刘备、诸葛亮,下至士卒、百姓,要么解散,按自己的口号臣服朝廷。要么接着割据自立,把自己变成口号里要攘除的反贼。
如此一来。刘备不仅要面对曹魏的报复和东吴的威胁,还要应对内部政治势力的分化和瓦解。
因此,保全曹操的生命和政治地位,就是维护刘备集团政治合法性和实现所谓兴汉大业的重要条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诸葛亮只能放走曹操。
曹魏古城
关羽的性格与心态
关羽心高气傲。在刘备军事集团中,他始终是最耀眼、最具影响力的一颗星。然而,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的加入打破了这种格局。
刘备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尽管有火烧博望坡、新野的胜利,但此后刘备集团不是一路败逃,就是寄人篱下。因此,关羽对刘备心中的这个水,其实并不买账。
而这一点,诸葛亮心知肚明。他深知关羽的性格和心态。他也明白要想真正赢得关羽的尊重和信任,必须让他从心底里认同自己。
既然曹操此番命不该绝。在华容道这个关键的节点上,诸葛亮算对了开头,也算准了结局。故意使出激将之法,派关羽去拦截曹操。
当从华容道归来,关羽的脸上写满了愧疚和歉意。
诸葛亮微笑着免了关羽的死罪,而关羽则以为自己是从鬼门关刚转了一圈回来。
关羽刚跟曹操结清了历史账单,可谁成想,一转身,他又背上了诸葛亮的人情债。
此刻的关羽已不再是那个傲娇的将军,而是一个真正被折服的手下。
关羽
刘备的面子与权威
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未能完成截杀任务。按照军令状,关羽要被斩首示众,诸葛亮故作威严,摆出一副要将关羽正法的架势。生死一线,刘备一脸诚恳的赶紧替关羽求情。
毕竟,关羽不仅是刘备的蜀汉的重要将领,也是同生共死的兄弟。如果因为一次失误,就将其斩首,不但刘备的仁义和宽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而且,他在军中的威望和影响力也将大打折扣。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智囊团首席,自然是明白这一点。因此,处理关羽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
刘备出面求情,诸葛亮顺水推舟饶过关羽。不仅给刘备仁义的形象加足了分,还稳稳维护了军纪的严肃性,让大家得以体面收场。而且关羽等将领从此也真心实意地被诸葛亮的智谋所折服。
罗贯中的华容道
根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赤壁之战时,曹魏的北方士兵不服水土,上吐下泻,瘟病肆虐,战斗力直线下滑,实际上还未开打就已陷入“开局不利”的尴尬局面。
而且战败后的曹操选择从江陵直接撤回许昌,虽然心情沮丧,但也未遭受持续的追杀或面临被俘的困境,所以历史上华容道上的智谋、逃脱情节并未真实发生。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的汉家正统理念,不断地被赋予了新的剧情和人设。凡是曹操,一律进行黑化处理,而对刘备则大方送上了美颜滤镜。
看不惯,又干不掉曹魏的样子,真让人着急。于是,在描绘诸葛亮的智慧时,索性将其塑造成了智谋之巅。
反正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如同开了挂的存在,智慧之光几乎闪瞎了读者的双眼,让人不得不佩服其神机妙算。
鲁迅先生曾评价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为智而近乎妖,这不仅体现在他对战局的精妙布局上,更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巧妙运用上。
特别是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曹操的狼狈溃败与诸葛亮的神级预判形成了鲜明对比。诸葛亮利用关羽的义气,在华容道上放虎归山的桥段,更是成为了小说中的名场面,让读者拍案叫绝。
赤壁古战场遗址
结语
虽然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进行了大量的虚构和艺术加工,但他始终尊重了历史的基本框架和事实。这一点同样不容忽视,因为正是这份尊重,确保了《三国演义》的历史底蕴与文学价值。
与此同时,作为读者,我们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想象空间与理解维度。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心中便有一千个华容道,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着这部经典之作。
如果真的依照某些读者的设想,换成张飞或者赵云守在华容道,那曹操必死无疑。
情节改成这样,读者是痛快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历史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而且,这样一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肯定无法继续写下去了。
因此,为了大家都懂的理由,诸葛亮只能让关羽守华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