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曾经得到了很多地方,但同时间也是失去了很多地方,这个作为中国古代汉文明国家之中最后一个的王朝,身上背负了太多的骂名和歌颂之声了。从明朝的国力变化情况来看的话,到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应该是发展到了巅峰时刻,到了土木堡之变发生的时候则是又一次的跌落到了深渊之中,这个深渊实在让人难受,明明是国家强盛阶段却从这个时候开始版图不断缩小。
明朝版图的巅峰和低谷
从官方给出来的证据来看的话,明朝这个朝代版图的变化的确是最大的,最开始的时候从明成祖时代可以达到了997万平方公里,这是永乐皇帝用多次征伐蒙古和周围不服政权换取过来的实际面积,在历史学界之中是没有争议的,而在网络之中还有一种言论说当年明朝的实际版图已经到达了4800万平方公里。
480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很多人可能对于这一点并不是很清楚,但从今天我们的地理学教材划分来看的话,整个亚洲的面积也只不过才4457.9万平方公里而已。
当年元朝没有做到的事情,在明朝强烈爱好者的眼中已经做到了,只不过这个时期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就随着土木堡之变之后不断衰退明朝而败退了。到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时候整个国家的领土面积甚至一度缩水到了400万平方公里的样子。
当时的明朝手中没有西域,没有西藏,东北地方被新崛起的女真人占据,而蒙古高原上面的对手虽然多次被明朝击败,但从来都没有彻底的臣服明朝,所以到明朝末年的时候,明朝手中唯一的完整地盘只有秦始皇时代的汉地十八省。
明朝版图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难以讨论的问题了,所以在网络和文学之中到底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这已经分不清楚一个结果了,就从明朝的版图为何不能准确地打到清朝巅峰时候的面积,这就是一个十分值得议论的问题,明朝和清朝之间到底实行了一种什么样子的策略,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明朝疆域跟军力成正比
明朝疆域的面积受到绝大部分人认可的依旧是谭其骧老先生编导的明朝疆域面积,在初期的时候曾经接近了1000万平方公里,到了末期的时候则是不断的丢失领土到了300万到400万平方公里之间,这个跟明朝实力的变化情况是有着很大原因的,明朝朱棣和朱元璋实力都很强大。
所以这几个花皇帝在位的时候,明朝的版图都在不断的增大,到了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按照史书的说法,明朝40万的精锐都死在了这里,不说真正的有40万精锐,但20万精锐还是有的,这些士兵很多人都是跟随朱棣南征北战的老兵。
老兵其实一直是古代军队战斗之中的精锐力量,直到今天的中国军队训练讲究的都是以一个老兵带三五个新兵训练,这样很容易就使得军队形成一种超强的战斗力。
明朝开国的时候有跟随朱元璋的红巾军老兵,所以战斗力强横,建文皇帝的时候这些老兵都被朱元璋清理干净了,所以靖难战争的时候朱棣从北方到南方直接以几万精锐平推夺取了江山,到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朱棣留下来的百战精锐又都死光了,这一下子就使得明朝陷入到了被动地步,失去了开疆拓土的力量。
民族政策限制了疆域
明朝的民族政策其实是十分的僵硬的,很多人都在佩服明朝对于外敌丝毫都不妥协的这个特点,认为这是明朝强大如斯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也使得明朝和其他朝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不知道明朝的皇帝是受到了什么样子的刺激才制定了这样的民族政策。
明朝的民族政策其实十分的简单粗暴,最开始的时候是针对周边的部族制定的,要求周边的国家和蛮夷都臣服大明,按照明朝的指令去做事,如果有谁不服明朝的管理,明朝就会用拳头打服这个国家,这种纯粹的武力打击贯穿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到灭亡。
其实中国人的哲学讲究的从来都不是一个方向的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中国哲学讲究是一个阴阳平衡,讲究是刚柔并济,有的时候如果明朝如果能够对蒙古人和女真人温柔一点,尝试一下用新的方法去感化这些蛮夷民族的话,明朝的结果可能会好一点。
明朝强硬的民族政策决定了明朝武力强大的时候自然都是万国来朝,但等到明朝衰弱的时候自然也就是众叛亲离了!
儒家思想对于明朝的影响
明朝很多读书人对于明朝的疆域面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读书人早就不是汉唐时代的读书人了,他们对于局面可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知道内地的和平其实都是边疆省份连续不休的战斗换取来的。
儒家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明朝皇帝之下的实际掌权人,在他们眼中看来土地有不有用的标准在于这块土地到底能不能产生一个有效的价值,西藏,西域,蒙古,甚至东北这些地方在他们看来都是鸟不拉屎的地方,这些地方占据着都是赔本买卖,不如放弃为好。
放弃了之后反而能够将士兵和财力集中到内地有用的省份来,就是这种思想限制了明朝疆域的发展,不然以明朝初期开国时候那种恐怖如斯的战斗力,又怎么能不收复西域,西藏,蒙古这些地方呢?主要都是因为这群读书人的阻扰,他们用自己在书本之中看到的知识误国了,认为那些地方都是不毛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