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这个办法,是战争中的下策。一旦攻城,士兵的牺牲人数是难以估量的。看过古装打斗戏的观众,应该看过这样的场面。城墙下的敌军拼命想进城里,而城墙上的士兵则一直扔石头、放箭等。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明显地看到,士兵的损失人数的确很多。战争中遇到城池,一般会有以下几种方法来解决攻城造成的人员损伤。第一个是绕过城池,避免与城内士兵正面交锋。第二个是围住城池,让城内的士兵不战而降。第三个是用水灌城,使城内变得混乱。
在历史上,诸葛亮曾因遇陈仓城而不得不攻城。在攻城之际,诸葛亮选择了强攻,当时的蜀汉大军爬梯而上,但城内的士兵则用火箭攻击,最后蜀汉大军大败,带去的五万大兵死伤无数。要知道,当时城内的士兵也才几千名而已,但诸葛亮使用了攻城的下策,所以战争的结果便是失败。既然打仗是个容易死伤的事情,为什么第一排士兵还要往前冲?原因其实很简单,总结起来有三。
第一个原因,是将军带头。打仗的时候,将军通常都会在士兵的前面带队冲锋陷阵。第一排的士兵明知容易死,但前面的将军却冲在他们前头,他们便没有理由不往前冲。在宋朝时期,有一场攻打城太原的战争,前面的将军都被乱箭射死,但没有一个人退缩。将军在军队里,能够起到震慑以及鼓舞的作用,只要将军往前冲,士兵就不能够退缩。当然,第一排士兵往前冲的理由不只有将军的原因,也可能因为他们爱国。爱国之心,是一个士兵的基本素养,如果士兵临阵逃脱,证明这个士兵的爱国心不够强烈。而一个士兵要做逃兵的话,他也会被世人所唾弃。
在《明史》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如果将军不管全队士兵的安危自己逃跑,就要斩他的头颅以示惩戒。而如果前面的士兵不管将军死活而逃走,后面的士兵就要击杀前面的士兵,让他们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只有死路一条。向前可能会死,但向后就一定会死。因此第一排的士兵只能往前冲,寻找生还的机会。
第二个原因,是首先登上城墙的士兵便有重赏。攻城是个很有可能丢失性命的举动,但一旦登上城墙就可以得到重赏。因此前排的士兵为了得到奖赏,一般都不会退缩。在三国时期,东吴对那些首先登上城墙的人有很高的赏赐,直接封那些首登之人为校尉。常遇春是著名的鄂国公,他的晋升之路也是由登城慢慢铺垫出来的。既然成功了能够得到奖赏,失败的话又有没有什么保证呢?对于那些首先登城却失败的士兵,国家会给他们的家人奖赏。因此古代攻城,前排士兵都会往前冲,反正死的几率都很大,何不往前冲得到奖赏。
第三个原因,是士兵的身边有监军。监军的作用是为了看住士兵,不让士兵逃走。在《新唐书》中就有关于监军的记录:“出监宣武军,自置亲兵千人。”如果第一排的士兵想要逃走,他不仅面临后面的士兵杀死的可能,也有可能会被监军处死。有的人可能会认为,不想往前冲便装死就好。但其实装死也是死路一条,假装倒下以后,有可能会被车马踩死,也有可能会被敌军的乱箭射死。无论如何,装死都不是良策。
士兵想要活命,唯一的出路就只有往前冲。往前冲的结果一般有两个,一个是成功并得到国家的奖赏,一个便是失败丢失性命。而对于第一排的士兵来讲,他们的压力更大。首先他们是跟着将军往前冲的,一旦将军发生什么事情,他们也会变得慌乱。再者要是将军不幸先死,就会导致前排的士兵失去士气,很容易打败仗,但是事关家国之事,前排的士兵也只能往前冲了。将军和士兵,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有好的将军,就会有好的士兵,而如果将军也是临阵脱逃的人,士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想要胜仗,光有往前冲的劲头是不够的。因此,前排的士兵想要打胜仗,还需要将军的带领。
参考资料:
《孙子兵法》
《明史》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李四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