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只有一个结果,就是磕死。
很多人想象的什么正面打败仗派小股部队袭扰,完全是纸上谈兵痴人说梦,是不符合历史现实的。
晚清一直就不是一个内部团结一心的国家,整个晚清是一个内忧外患同时爆发的国家,光凭这一点就没得打。
从咸丰朝开始,南部中国就闹起了太平天国,从两广蔓延到了江南,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对中国最富裕的地区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太平天国造成的人口死亡在一亿人以上,是人类历史上死人最多的战争,超过两次世界大战。
太平天国根本上掏空了清朝的家底,而且让地方督抚拥有了自己的军队和财权,从太平天国以后,清朝的地方大员们就已经不那么听招呼了。所以才会出现东南互保这种事情(这个在后面讲)。
除了太平天国以外,还有光绪年间的丁戊奇荒,蔓延整个华北的大旱和饥荒造成了数千万人丧生。西北的陕甘回乱也同样造成了上千万人的丧生,可以说整个晚清是处处起火处处不得安宁。
在国内一片糟糕的情况下,清朝的外战能力如何呢?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发生的著名的八里桥之战,清军的首脑是蒙古亲王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是清军著名的悍将,手下的蒙古骑兵更是纵横南北,在于捻军和太平天国的战斗中屡立战功。三万多清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向英法联军发动冲锋,其中包括上万名英勇的蒙古骑兵。可是在英法联军的滑膛枪和步兵炮面前,这根本不能称之为一场战争,完全是单方面的屠杀,战马在枪炮的惊吓下往回跑,人马自相践踏。
最终僧格林沁的骑兵几乎全军覆没,三万清军伤亡过半,而英法联军只阵亡了12个人,受伤不到百人。这场战争在法国被称为“一场可笑的战斗”。
在如此巨大的装备和战斗素质差距面前,发动什么形式的战斗都是没用的。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游击战,当时的中国人都不可能打赢。
所以当慈禧太后对西方各国宣战的时候,李鸿章等人立刻就感到了这里有灭国的危险,联系南方各省总督巡抚联合发起了“东南互保”,保证了江南各省没有收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波及。
晚清帝国如果真的面对列强死磕不服软,俗话说“淹死会水的,打死犟嘴的”,清朝的更快灭亡几乎是必然的。但辛亥革命应该是不会发生了,因为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早就四分五裂成为列强的殖民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