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锋家乡湖南望城,长沙雷锋纪念馆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更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近年来,长沙雷锋纪念馆通过深挖雷锋精神内涵、创新教育方式、辐射文化影响力,这座承载红色基因的场馆,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凝聚起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力量。
一、历史传承与时代诠释:培育共同体认同根基
作为雷锋出生地与成长见证地,长沙雷锋纪念馆以“原真性+创新性”展陈理念,打造出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雷锋精神的“服务人民、助人为乐”内核与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美德深度契合,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手段,生动再现雷锋从贫苦孤儿成长为时代楷模的生命轨迹,让观众直观感受“螺丝钉精神”背后的家国情怀。结合新时代主题,推出《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文化专题展,将雷锋精神与廉洁文化深度融合,通过73条精选语录、21篇日记手稿和4个互动屏,诠释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共同体价值内核。通过与长沙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合作,完成经典电影《雷锋》的4K彩色修复,并通过VR展馆技术将实体展览数字化,使新疆、西藏、云南等边疆地区的青少年也能“云游”展馆,该平台上线半年访问量突破200万次。
二、青少年培根铸魂:播种共同体意识种子
针对青少年群体特点,长沙雷锋纪念馆构建起“研学”+“实践”的教育体系。创新“五个一”教育模式(听一场讲解、看一部影片、诵一篇日记、做一件好事、写一篇心得)将雷锋精神的密码写入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通过“雷小锋”种子工程,开发《雷锋七问》音诗画课程、《雷锋日记》情景剧等特色项目,2024年开展的275场“雷锋精神进校园”活动,延伸覆盖至边疆民族地区学校,用“故事+实践”引导各族青少年共建精神家园。与新疆昌吉地区开展“雷锋精神耀天山”系列活动,互赠雷锋家乡土壤与边疆碑石,建立“雷锋书屋”,捐赠湘绣雷锋像等中华文化符号。联合延边革命纪念馆、银川博物馆等民族地区红色场馆建立共建机制,联合开发《雷锋精神与民族团结》系列课程,推动红色资源跨地域共享。2024年暑期,300余名边疆青少年通过该平台赴长沙开展研学,在雷锋塑像前共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完成特殊的精神成人礼。
三、志愿服务与社会协同:构建共同体实践网络
依托全市113个“雷锋号”青少年关爱家园,为留守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累计惠及5.2万人次。 联合望城区团委、社会工作部成立全国首个“新时代雷锋志愿者学院”,培养包含统战、医卫、教师、社区工作者等志愿队伍讲师团,“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望城各族群众共同语言。维吾尔族志愿者阿依古丽带领团队开发双语版《雷锋故事集》,在乌鲁木齐、喀什等地开展巡讲47场,用雷锋精神促进民族交流。湘江新区联合企业捐赠19万元支持社区雷锋志愿者服务,并启动线上H5互动传播,吸引市民参与网络正能量传播。2024年举办的“新时代新雷锋”论坛发起“全球雷锋志愿者联盟”,吸引32国留学生参与,阿富汗留学生萨利、巴基斯坦学生伊姆等组建“洋雷锋”志愿队,在长沙火车站提供多语种服务,这种跨越国界的文明实践,使雷锋精神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注脚。
长沙雷锋纪念馆用六十载坚守证明:雷锋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因。通过历史与现实对话、本土与全球交融、个体与集体共鸣,这里正书写着新时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篇章。正如纪念馆广场上五米高的雷锋塑像——这座以3月5日题词日为寓意的精神丰碑,将持续照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