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前前后后一共回过家乡襄阳六次,回家后他都干了些什么呢?根据对文献记载的解读,笔者认为光武帝回家主要做了六件事:
一是回乡省亲。
光武帝刘秀回家乡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省亲,也就是回来看望家乡的父老乡亲。从《后汉书》的记述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第一、第五次回来,光武帝都在旧宅置办酒席,宴请乡亲。其他几次,虽然没有记述这一内容,但从在舂陵、章陵留住的时间来看,都比较长。以常理推测,居住在家乡的数天,甚至一两个月时间里,光武帝应该也安排了看望故人、乡亲的日程。
此外,在《后汉书·皇后纪》《后汉书·李王邓来列传》等记述中,还提到了光武帝到其他亲戚家上坟祭祀的情节。这些,当然也是省亲的应有之义。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光武帝回乡省亲,看望的对象并不限于刘氏宗亲。因为在第一次回家乡的记述中,曾用了“大会”一词,已足以说明了光武帝宴请故人、乡亲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气氛之热烈。
二是修缮园庙
。
舂陵举义,刘氏宗室,尤其是与光武帝较亲近的至亲,大多随军征战,后来又大都迁居洛阳,故居旧宅已基本无人居住。所以,光武帝回家乡少不了要先修缮旧宅,整理祖先的陵园,为宗室建立祠堂,这是后人尽孝的一种方式,也是爱家、护家的真情表达。
三是督战劳军。
光武帝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进行统一战争。就在他建都洛阳时,他的家乡还没有真正“解放”。建武四年,岑彭带领大军,在黎丘包围了地方割据势力的首领秦丰。前线激战正酣时,光武帝回家乡来了。这一次,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督战、劳军。他顾不上回到近在咫尺的舂陵,而是深入岑彭、朱祐大军营帐,赏赐慰问。皇帝亲临前线,是莫大的鼓舞,也是莫大的压力。因此,前线将士士气大振,不久就生擒秦丰,彻底平定了荆州地区。
四是祭祀祖先。
据记载,光武帝的父亲、祖父,都葬在舂陵。光武帝从舂陵走出,一路拼杀,终于夺取了天下。在事业成功之后,他不仅要弥补多年在外无法祭祀亲人的缺憾,而且要以祭祀的方式,将自己的成功告诉先人。因此,祭祀祖先,也是光武帝回家乡的主要活动之一。
五是认祖归宗。
第四次回乡,光武帝是带着几个儿子一起回章陵的。这可能是光武帝的一次精心安排,他要让儿子们都记住:他们的家在章陵。从后来的效果看,光武帝的目的达到了。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继位后多次回章陵故乡。其后来的东汉皇帝中,也有多位回到过章陵。有鉴于此,史学界普遍认为,按照今天我们填报档案材料的规范,东汉十二帝都应在籍贯一栏内,填上“枣阳”二字。因此,史学界主张应该说襄阳出过13位皇帝更始帝刘玄、加上东汉12帝)。所以,襄阳称为“帝乡”,应是实至名归。
六是体察民情
。
光武帝每次回家,其实都不是单纯地回家玩玩看看,而是一般都安排有视察活动。如第二次、第三次,分别到了南阳郡和宛城县;第四次记述中写得更清楚,是“南巡狩”;第五次回到家乡后,有一个活动是“观田庐”,也就是查看田间农民的庄稼长势如何,从而了解农田的真实收成,了解农民的真实收入。可见,光武帝回家途中,一路走来,访查政事,体察民情,是其主要目的。
据《后汉书·循吏传》记载,光武帝曾:“广求民利,广纳风谣”。也就是广泛了解民间疾苦,收集、观看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回到家乡,与乡亲、故人在一起,拉家常更随便,比在其他地方,更好接近一般百姓,更能听到真话;到乡亲、故人家中,没有回避和装饰,也更能看到真实情况;亲自到田间地头,调查农业产量、农民收入等等,就更是亲眼所见的第一手资料。光武帝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实地调研的大好机会。因此,用这种方式了解社情民意,掌握真实情况,也是光武帝执政的一个鲜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