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常识误差:日本并非“无条件投降”?揭秘美国与日本“投降交易”
迪丽瓦拉
2025-09-03 02:33:46
0

关于二战末期日本的投降行为,一直以来我们被灌输的事实就是: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向全日本人民宣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实行无条件投降,随着日本的投降,持续了数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落下了帷幕。

只不过如果我们仔细研读裕仁的这段投降诏书就会发现,全文竟无一个“降”字,也没有一个“败”字,甚至对轴心国挑起的非正义战争还颇有维护,最后,裕仁还在诏书中阐述了日本投降的真实原因,即交战4年,但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局于日本极为不利,另外,敌方炸弹频杀“无辜”,为避免大和民族全灭,日本政府才勉强接受了波茨坦公告。

那么日本在投降前究竟经历了什么事情?所谓的无条件投降背后又是否含有其他隐藏的条件?

先简单了解一下无条件投降,无条件投降一词是1943年1月24日罗斯福在卡萨布兰卡会议首次提出的投降概念,也是专门针对邪恶轴心国制定的战后惩处措施,目的就是要彻底消灭德国、日本以及意大利三国的军国势力,另外,罗斯福还特意强调,无条件投降并不代表德意日三国人口的毁灭,而是一种思想上的毁灭,这是对未来世界和平的有效保障。

实际上早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愤怒的罗斯福就已经对日本失去好感,并制定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日本的讨伐政策,1941年12月9日,罗斯福在第十四次“炉边谈话”中强调,日本人背信弃义所造成的屈辱必须雪除,其在国际上的野蛮行为,也必须消灭。

1942年5月6日,美国国务卿赫尔依据罗斯福的对日态度制定了“迫使主要战败国无条件投降”,以着手讨论停战时期的相关事宜,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只有无条件投降才能接受。

罗斯福的无条件投降政策提出之后,英国和苏联虽然在一些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但出于同盟国的稳定与团结,斯大林和丘吉尔还是在不久之后公开表示了支持,至此,无条件投降已成为战后同盟国处理主要战败国的基本思想。

按照罗斯福对无条件投降的理解,对德意日三国的战后惩处除了要消灭其现有的战争力量以外,还要兼顾到这些国家在战后军国主义复活的力量,因此,他认为对战败国实施分区管制非常有必要。

这一点可以参照德国无条件投降后的处境,德国作为战败国,战后被美国和苏联全权接管,一道柏林墙把整个德国分割成了东德和西德,美国控制西德,苏联控制东德,除此之外德国还要向苏英美以及其他国家支付20亿美元的战争赔款。

不过无条件投降的政策公开以后,盟国的反响却并不热烈,很多国家担心,一旦轴心国得知投降的后果,会因此孤注一掷,与盟国血拼到底,届时盟国要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但罗斯福却始终不改态度,坚持轴心国想要投降谈判,就必须建立在接受无条件投降的基础之上。

然而,罗斯福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见到无条件投降政策在战败国实施,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突然离世,此时距离德国投降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罗斯福去世后,副总统杜鲁门接替了罗斯福的一切职务,成为美国第33任总统。

和罗斯福不同的是,杜鲁门是一个对苏联有着很强敌意的美国政客,德国投降后,二战的结局已经明朗,失去最大对手的美英苏三国各自开始为本国谋取战后的最大利益,美国由于在军事、经济上的领先,使得杜鲁门称霸世界的野心也慢慢显露,但考虑到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杜鲁门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苏联的关系。

为了确保美国战后在远东地区的利益,杜鲁门将目光投向了日本,相比于如何处置战败后的日本,杜鲁门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日本牵制苏联以维持美国在远东地区的霸权,恰逢此时美国副国务卿约瑟夫·格鲁对罗斯福制定的无条件投降政策提出了质疑,他说德国和意大利姑且不论,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只有天皇才能促成其实现,只有日本的天皇颁布诏书,日本军民才能遵从投降的一切条款,使无条件投降诏书生效。

格鲁这么说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在日美开战之前,格鲁曾在日本担任了十年的驻日大使,对于日本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早在罗斯福公开无条件投降政策的时候,格鲁就发现这个政策忽视了日本政治结构的特殊性,难以真正在日本得以实施。

不过当时罗斯福态度坚决,格鲁也就没有过多的向上反应,直到杜鲁门上台后,格鲁才在美国对日本的劝降文告中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同时建议杜鲁门“保存日本天皇为国家元首”,通过控制日本天皇,间接掌控日本,扩大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格鲁的主张让杜鲁门瞬间有了新的思路,长久以来美国在远东的利益一直受到苏联的压制,如果美国能吸纳日本为己所用,势必会给苏联以巨大的压力,这个主张得到了美国政坛的普遍支持,于是1945年5月8日,杜鲁门在德国投降当天对日本发表诱降声明,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同时强调无条件投降并不代表消灭和奴役日本人。

从杜鲁门的这份声明中不难看出,美国有意将无条件投降的主体缩小到了日本武装力量的身上,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日本的天皇制。

1945年7月17日,美国号召盟国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即《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其他国家机器可以酌情保留,这一公告已经严重违背了罗斯福的初衷,更是变相的将“无条件”转变成了“有条件”,而且对比同样战败的德国,盟国给日本的待遇已经算是非常丰厚了。

《波茨坦公告》传回日本后,日本政府立刻对公告的内容进行了仔细研读,时任日本外相的东乡茂德第一时间就察觉到了美国的深层次用意,在日本内阁会议上,东乡茂德建议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却遭到了主战派的强烈反对,日本主战派认为向对手乞降是对武士道的侮辱,更是对天皇的不敬,他们随即喊出“一亿玉碎”、“七生尽忠”等口号。

考虑到日本的顽抗,苏联随即宣布对日宣战,美国也在8月6日和9日分别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另外,到了二战末期,日军在中国战场的优势也已荡然无存,由于各方面都处于劣势,日本最终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正式向盟国乞降。

8月10日,日本天皇裕仁在御前会议上正式通过投降的各项准备工作,但在投降前,日本政府强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各项投降条款,但上述条款并不包含任何有损于陛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特权。

收到日本的照会后,美国政府立刻对此进行了激烈讨论,美国一方面想要消除日本的好战情绪,另一方面又想保留天皇为己所用,如何兼顾这两个方面成了杜鲁门最为关心的投降事宜,8月11日,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代表盟国向日本传达了商讨结果,美国表示日本天皇及政府依旧可以行使原有的国家权力,不过这必须是以听从盟国的最高司令官为基础,也就是说日本需接受在国内设立一位“太上皇”,同时美国还放弃了要求日本天皇参加签署投降书的条件。

尽管这个条件有些苛刻,但对日本来说起码是保住了天皇,也维护了传承数百年的天皇制,8月14日,裕仁在御前会议上做出了最后决定,宣布日本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第二天正午,裕仁通过广播向全日本人民诵读了全篇都没有“投降”二字的《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对于日本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作为战败国,日本不仅没有像德国一样被分割,反而保留了天皇制并延续至今,达成了“有条件”的投降,尽管这与罗斯福主张的投降条件相差甚大,但对美国来说却是利大于弊,战后美国实现了独占日本的目的,通过日本维护了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同时也对苏联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其实,罗斯福主张的无条件投降到了二战末期早就形同虚设,各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都对投降内容做了大幅度修改,罗斯福的无条件投降实际上只在最早投降的德国得到了实施,日本因美国政策的调整得以保留大部分国家机器,而意大利也因英国的干扰没有受到苛刻的惩处,这也说明了,对于彼时的大国而言,投降的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投降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如何最大程度的分割胜利果实而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胤... 爱新觉罗·胤禔,原本是康熙皇帝第五子,可由于康熙前四子均幼殇未齿序,所以胤禔便成为皇长子。其实在夺嫡...
原创 宋... 翰墨风华与帝王悲歌:解码宋徽宗赵佶的双面人生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艺术始终是最璀璨的明珠之...
原创 最... 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有君主的国家,天皇是日本的君主。不过由于日本是君主立宪制度,天皇统而不治,只是日本...
原创 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之所以被大家熟知,是因为它出现在了小学的课本里,课文中的司马光被人称作聪明机智,...
原创 周... 周武王下令征调百姓赴重泉(地名)戍守,同时又说:“凡百姓捐谷一百鼓(四石为一鼓)者,得免征调。”百姓...
原创 历... 读者诸君,话说中华大地上,一项名为科举的制度,犹如流星划过夜空,留给后世无尽的回响。自其创立以来,无...
原创 李... 李世民的死在历史上是个谜。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史书记载说李世民死于疾病,而后世专家推断说,李世民并非...
原创 历... 懂军事谋略又会打仗的将军不少,虽然将军是一介武夫,但也要有着敏锐的政治眼光。因为跟对了人就可能流芳千...
原创 民... 林徽因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奇女子,受新式教育,早年还曾陪同父亲游学欧洲,眼界极为开阔,林徽因最为人津津乐...
原创 蒙... 蒙古人非常成功地袭击了欧洲。为什么他们停止进攻,再也没有来过? 一方面,“蒙古人”卷土重来,企图在1...
原创 清... 清宫戏里,官员觐见皇上,马蹄袖一抖,“奴才叩见皇上。” 印象中,奴才可是低等人啊!虽然说皇上尊贵,...
原创 苏...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曾因实力强大而处于世界顶峰,也曾因为闭关锁国而受到过很多国家的轻视甚至侵略...
原创 日... 我国的近代史是从清王朝的覆灭开始的,但日本却是从“幕府”的终结开始的。德川家族是中央权力机构“幕府”...
原创 历... 在中国历史上,那些功高震主的将领一般结局都不是很好,他们为皇帝打下了江山,本应该受到尊敬,但是他们往...
原创 大... 自清军入关后,满族由一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一跃成为统治民族,清帝的后妃也住进了紫禁城,分住东西六宫,...
原创 东... 熟悉军史的朋友们,大家都知道,在1955年授衔时,无论是十位元帅,亦或是十位大将,都没有东北抗联出身...
原创 究... 究竟该如何评价斯大林?他的一生之敌又是二战盟友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经在他去世后这么评价:“斯大...
原创 原... 大家都知道,在二战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就是苏德战场的形势大逆转。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动...
原创 日... 中国最早记载徐福事迹的是《史记》,秦始皇东巡琅琊,“派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但没有讲明...
原创 盘... 出生背景,流亡之路 重耳于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56年,晋献公宠妃骊姬致使太子申生自杀,而后又对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