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老蒋执政国民政府的时候,他就依仗着各个牛逼大佬的支持,一度成为了北伐部队的首领,老蒋最信任的部队也就是他引以为傲的中央军。老蒋可以将中央军牢牢掌握在手中,也和黄埔军校有着非常大的联系。也就是说以黄埔军校师生为核心,老蒋才能迅速站住脚跟。在“有枪才有实力”的近代,黄埔系帮助老蒋掌握枪杆子。然而在黄埔军校中,影响力大的学生被称作为“天子门生”,其中部队规模最多、地位最大还深受老蒋的信任的人,就是胡宗南。胡宗南身为“天子门生第一人”有多厉害?胡宗南为何会被叫做“西北王”?身为“西北王”的胡宗南又是怎么崛起的?为何他在巅峰时期具有六十万大军,却没有和日本军队怎么交过手呢?
在这之前希望各位看官长按点赞2秒并关注一下,动一动您发财的小手给我一个支持,也方便您接收最新内容。
胡宗南这个“天子门生第一人”有多厉害?
在民国年代,胡宗南就在黄埔军校里创造了五个神迹:黄埔军校学生里第一个军长、第一个兵团总指挥、第一个集团军总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第一个离开大陆之前就已经被任命为上将的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胡宗南也是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他的派系和汤恩伯、陈诚并列为三大派系,所以胡宗南在国民政府中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势力。
胡宗南何许人也
胡宗南是宁波人,和老蒋是老乡,一八九六年五月出生。
胡宗南的家庭和每天考虑下一顿该怎么填饱肚子的家庭相比,已经是非常不错了,虽然不是什么大的财主,但是也是条件不错的书香门第,其父亲也是一位国学生。
只是当时已经是清朝末期,即便胡宗南父亲是读书人,那也没有机会和财力来维持继续科举的道路,所以也就做上了中药的生意。所以胡宗南出生之后,其父亲就远在他乡经营生意,四岁的时候母亲不幸病逝。
一九一六年十二月,胡宗南得知国民政府要创办黄埔军校,于是他决定弃笔从戎,进入这所陆军军校。
毕竟是一所军校,所以黄埔军校在学院管理上面也是十分严格的,胡宗南也因为头脑灵活而在学生之中表现优越。一九二四年,国民政府也用黄埔军校中的优异学生,组建了第一支革命军。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后,革命军教导团也就顺势而生,胡宗南身为第一期的学生,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教导团的排长。
教导员随后听从指示东征讨伐陈炯明,胡宗南在此战役中表现出色,在激战中不畏死亡,在白热化阶段的时候指挥机枪战士配合部队,所以他也就被老蒋所注意和称赞。
在随后的第二次东征中,胡宗南代理部队占据制高点,还主动发起反冲锋号角扭转战局形势,这让他在黄埔生中名声变得更大。
胡宗南几次的表现,让老蒋更是喜欢和信任,再加上和他是老乡,所以就更容易对胡宗南信任。
老蒋此时也在逐渐崛起,需要具有军事才能的人做自己的亲信,于是胡宗南就被老蒋重任。所以之后北伐时,胡宗南就被任命为第一军上校团长,在北伐战役中,胡宗南也没有辜负老蒋的期望,依旧大杀四方,官位也一升再升。只不过北伐军在消灭军阀的时候,不仅没有彻底摆平军阀割据的局势,自己内部还开始互相明争暗斗。
于是老蒋在这一背景下被迫下野,不过下野的他依旧还有兵权,依仗着黄埔师生控制着军队。胡宗南此时担任着第一师师长,同时也和老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胡宗南参加军校的时候,本来就年纪挺大,在多次讨伐军阀中战功赫赫,再加上是老蒋的亲信,所以在黄埔军校中也是“老大哥”的存在。
胡宗南在黄埔生中的最高地位,在老蒋下野的这一段时间里,带领着很多师生始终对老蒋表示忠诚,所以老蒋也就更加信任他。
一九二七年十一月,胡宗南被任命为第一军二十二师师长,他只用了三年的时间,从小学老师直接荣升到师长。
一九三零年,中原大战爆发,胡宗南第一旅作为老蒋最为信任的嫡系军队,自然冲在了战场最前线。说来也是厉害,胡宗南在这场战役中表现依旧十分出色,战争结束后被任命为第一师中将师长。
胡宗南的第一师身为嫡系中的嫡系,也就被称为天下第一师,被称为中将师长的他,权力和地位更是得到了提高,也就顺势成为了十三太保之一。
中原大战胜利后,老蒋在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已经不容小觑。只不过老蒋依旧具有非常大的担心,此时的老蒋最担心的不是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而是势力逐渐壮大的中国工农红军。
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老蒋开始“先安内再攘外”,使用全部力量对我党革命根据地全力围剿。
胡宗南作为老蒋的亲信,所以也就参加了围剿我党军队的行动。在围剿我党军队的过程中,胡宗南带领麾下部队行军半个月,抵达甘肃天水。
这也是老蒋的中央军首次踏入西北一带,胡宗南随即就开始对麾下部队进行整合。经过不断地扩充,胡宗南麾下的部队多达三万多人,比国民政府两个普通军队都厉害。
胡宗南带领部队驻守西北一带之后,除了震慑西北一带的军阀以外,最大的任务还是完成老蒋的命令,意图剿灭我党军队,所以接连几次都和我军发生冲突。
一九三六年的时候,胡宗南又进入湖南解决了两广事变,胡宗南的部队又被扩充为第一军,自此胡宗南成为了黄埔生中首位担任军长的人,麾下具有两个师、四个旅和八个团。
自己部队从第一师扩编成第一军后,此时红军第四和第二方面军也要马上在陕北会师,胡宗南为了消灭我党军队,再次进驻西北一带。
胡宗南在围剿我党军队的时候,却发生了“双十二事变”,老蒋被张学良扣留,国民政府已经面临土崩瓦解的情况。
这样的局势下国民政府有人表示武力解决,表示武装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胡宗南支持主和派,表示以老蒋的生命安全为主,最好使用和平解决的办法。
最后“双十二事变”也得到和平解决,在此次事变中,胡宗南一直以老蒋的生命放在第一位,更加的让老蒋对其信任。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军队开始全面侵华,中华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对日寇进行全面抵抗。
胡宗南身为嫡系中的嫡系,自然也会奔赴抗日最前线,他带领麾下第一军从西北奔袭徐州,然后又抵达上海,参与了淞沪会战。
抗日期间,胡宗南带领第一军在淞沪会战中和日军大杀四方,给对方造成巨大伤亡,自己也遭受惨重伤亡。胡宗南后来带领第一军参与武汉会战之后,再次进驻西北。
淞沪会战结束后,胡宗南的官位就频频上升,老蒋将其任命为17军团长,除了自己的第一军外,第八师也归到了17军的部队里。
一九三八年,武汉会战结束,17军被调集到西安,胡宗南因此就成为西北一带的最高指挥官,也是老蒋在西北一带的代表人。
胡宗南为了扩大中央军在西北一带的影响力,开始大肆扩充部队,十七军因此迅速扩编成五个军。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胡宗南几乎没有和日本军队发生过什么大规模的战役,驻守西北一带就是胡宗南的最关键任务。
一九三八年召开武功军事会议,胡宗南麾下的十七军团扩编成第三十四集团军,半年之后被老蒋任命为总司令。
胡宗南四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黄埔生中首个担任集团军司令的人,同时还是在西北一带中最高指挥官。此时的胡宗南坐拥的三十四集团军,已经拥有九个军团和一个骑兵师。
然而胡宗南控制的区域也十分广,包括陕西、甘肃以及已经成为主战场的山西和河南。老蒋对于胡宗南集团军的任务,只是“东防日本军队、北遏制中共、西防苏联、内慑回马”。自此胡宗南具有雄厚的兵力,但是却没能奔赴抗日战场,反而对陕甘宁一带进行或多或少的封锁。
一九四二年,胡宗南被国民政府任命为西安办公厅主任,也就是说胡宗南是独一无二的西北地区最高指挥官。胡宗南直接管辖的部队高达三个集团军,部队规模多达三十多万,所以无论是兵权还是地位,胡宗南只高不弱。
一九四四年,拥兵数十万的胡宗南已经成为了国民政府的重要将领之一,嫡系中央军也分别集中在三个人手里,那就是陈诚、汤恩伯和胡宗南,也被称作“三鼎甲”。也就是在这一年时间,胡宗南成为了第一战区司令,那他这时候的兵力又有多少呢?
当时胡宗南可以指挥的部队兵力多达六十余万人,实力分布在陕西、河南和山西等省份,西北省份中他的影响力也极大,所以担任第一战区司令后,也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西北王。
那么在抗日时期,坐拥六十万大军的胡宗南,为什么一直在后方不和日军交战呢?
保护大西北
在和日寇交战的时候,老蒋给胡宗南下达的最重要的指示,就是守住黄河防线和大西北的后方。
一九三八年,国民政府军队在武汉抗战中失利,各个战场的国军可以说是弹尽粮绝的情况。之前清一色德国装备的部队,在淞沪和南京等会战中也都消失殆尽,粤军和湘军等部在华中一带也几乎等于覆灭,西北军虽然在台儿庄打了一场大胜仗,但是在徐州会战中也是以失败告一段落。
还好在抗战时期,还有国际援助我国,在低谷的时候有苏联帮助。苏联援助的军事物资和补给进入关内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西北和陆路通道进入西南一带,中国军队和苏联交换的军事补给,也就是通过西北这个必经之路出境。
据相关数据了解,在美国还没有进行援助的时候,一九三八年一月一千五百辆卡车首次进入西北后,苏联就对我国援助了战机一千两百多架、八十二辆坦克、两千多辆汽车、四千三百多门火炮、一万四千多挺机枪、武器弹药有一万六千多万发、炮弹有一百九十二万发。
所以西北这一带,可以说是苏联援助我国的“心脏”,为了保护这条重要运输线,胡宗南带领部队一直在黄河一带进行驻守,甚至还对运输线进行护航和维修等。
如果胡宗南设立的黄河第一防御阵线被日军钻了空子,届时仅有的抗日援助就会被拦截,就算中国战士们打仗再拼命,没有武器和弹药,那只是白白送死。
当然胡宗南守卫黄河防线,也不只是为了保护西北一带的交通运输线,其中也为了西南的安全。
一九三九年,国民政府军队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失利,然后日本军队就一直想绕过两湖和长江一带进入重庆。只是从南面广西和贵州进入的话,地势复杂到处都是山,不太好近。所以从北面渡过黄河,将西安和关中都端掉,然后再从汉中对四川发起进攻。
所以日本军队将其称作“五号作战计划”,为了执行这个任务,日本军队在进攻中条山成功之后,多次选择渡过黄河和潼关,只不过都被国民政府驻守军队打回去。
在一九四一年的时候,日本当时已经派遣飞机进行多次侦察,作战方案都拟定了很多份,但是却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和黄河一带的驻守部队所耽搁。
在一九四一年的时候,胡宗南集团军驻守在黄河一带的兵力,一直都没小于二十万。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日本军队突然渡江发起进攻,如果黄河防线被日军攻破,那么攻入关中的日本军队到时候就会直接南下四川。
所以对于国民政府来说,不管是为了保护苏联进入关总的物资运输线,还是防御日本军队的“五号作战计划”,黄河一带的防御阵线一定得保护好。
即便是部队规模庞大,战局形势有好,也不能主动出击,胡宗南集团军的任务就只是保护黄河防线的安全,如果关中失守,抗日战场的艰难程度无法想象。
胡宗南集团军的实力如何呢
胡宗南集团军不能选择主动出击,其实也有另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虽然看起来胡宗南坐拥六十万大军,但其实和日本军队比起来的话根本是不够看的。
当时国民政府精锐部队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在两湖战场前线抵抗日寇的十一军和华中一带的第六和第九战区,其中具有第九、七十四、十八、七十一这些嫡系中央军;另一支是中国远征军,其中具有第二、五、八、五十三军等等。
然而我们看胡宗南集团,除了第一和十三军之外,其它基本全是收编的部队和整编的部队,比如十二军是东北军,十七军是西北军。但是这些军队的战斗力都不怎么厉害,如果选择从黄河一带主动出击的话,对华北一带的日本军队交战,那只能会变成第二次“中条山之战”。
中条山之战中,二十万国民政府军队被十万日本军队爆锤,战损比竟达到了1:30,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的话,黄河防线还有机会守住吗?
所以对于胡宗南集团军的战斗力而言,老蒋交给他的任务也就只有按兵不动,驻守黄河防线和西北,不过也有其它的任务。
首先是作为兵源训练基地,既然和日本军队交不了手,那训练自己的士兵总是可以的。
胡宗南对于这些部队的训练方法,只是通过将中央系军官安插进去,将先前部队拆分开,剔除掉杂牌将领的习性和权势,以此来讲自己的部队慢慢变成“中央化”,如此一来国民政府的后辈兵源就会更加庞大,可以满足战场前线和远征军的损失,训练可以有战斗经验的兵源。
就好比当时的第八十五军,本来是陕军部队组成,只是之后被中央军第十三军慢慢“侵蚀”,成为汤恩伯的嫡系军队。先前西北军的第十七和四十军的人员多次调集,其两个军团的军长也是直接加入了中央系的怀抱。
其次就是所谓的“武装守护延安”,其实也就是为了监视我党军队。
那时候胡宗南集团军虽然对日本军队无从下手,但是对于陕甘宁一带却是非常大的威胁,经常闲来无事就搞点小摩擦,没有理由地就将我党边区武装人员扣留。
同时胡宗南为了防止我党根据地的实力壮大,还特意在黄河方向的兵力部署在延安革命根据地附近,国民政府这样的心思我想世人皆知。
甚至于胡宗南在一九四三年的时候,就曾偷偷密谋武装偷袭延安根据地的作战计划,由此可见胡宗南集团军一直对我党革命根据地是具有非常大的敌视。
在抗日战争中,胡宗南虽然坐拥六十万大军,但是却一直选择不进攻日本军队,反而坐镇在关中足不出户。
胡宗南自己也肯定有想法,对于关中和西北一带只能求稳不能贸然出击,如果被日本军队逮住机会攻破,西北一带、四川和重庆都没有办法保护。
哪怕就算胡宗南选择出动出击,就当时他们那些战斗力来看,就算进入华中、华北一带作战,也会立刻被日本军队击溃,所以对于胡宗南集团军最好的选择,还不如作为一个镇守大后方的部队,也可以作为兵源储存基地和监视我党革命根据地的身份,以此在抗日胜利后立即对延安实施武装。
不管是对于胡宗南还是老蒋,六十万的兵力除了防日本军队,同时也是武装延安的一把尖刀。
最后结局
抗日胜利后,胡宗南就听从指示带领部队攻占解放区,因其攻占解放区有功,所以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上将。
一九四六年,国民政府开始对部队进行整编,胡宗南的部队被整编成二十五万人。尽管抽调了大部分兵力,但是他却依旧坐拥着国民政府军队里战斗力最强的部队。
只不过辉煌还没多久,胡宗南也跟随国民政府军队在解放战争中的失利,逐渐越来越弱。一九四七年,胡宗南携十五万大军进攻陕甘宁,并拿下了当时为空城的延安。
但是在面对彭帅的三万西北野战军,却没有可应对的能力,此时胡宗南的败逃也就让国民政府的集中火力进攻战术告以失败。
胡宗南经历多次失利之后,部队也是越打越少,地盘也是逐渐地被我军解放。一九四九年十一月,第二野战军对四川发起进攻,身在汉中一带的胡宗南被拦截,进驻四川。
哪怕当时胡宗南还具有三十万的兵力,但是面对解放军部队依旧屡战屡败,最后胡宗南胡宗南带领的嫡系军队在成都被几乎消灭干净,带领着残余败将往西昌一带溃逃。
胡宗南虽然不甘心在大陆几次反击,但是依旧没有任何作用,最后只能逃到宝岛。不过等待他的却不再是老蒋的信任,彻底失去了权力和军权。此时的西北王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官职都已经是有名无权,一九六二年,郁郁寡欢的胡宗南因病去世。
视频链接:
西北胡宗南集团,坐拥六十万大军,为何没有和日军死磕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