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朝一皇帝为母亲找弟弟,连续3位都是冒牌的,他们的结局如何?
迪丽瓦拉
2025-09-03 18:04:08
0

唐文宗时期 ,宦官与朝官的矛盾斗争是当时政治上的突出现象 ,历来研究都聚焦于宋申锡事件、甘露之变等热点问题 ,但对当时的国舅案却着墨不多 ,史料比较零碎也是相关论著多有遗漏的原因之一。

萧本 、萧宏冒认国舅始末

公元826年,唐文宗李昂即位,李昂刚即位,心里就惦记着一件大事——找舅舅

于是国舅案的真与假便拉开了序幕,最初是由萧洪引发的,他声称是萧太后的弟弟,结果萧洪被审查站以“一切都是假的”为由开除,被训斥了一顿,郭叔的位置又空了,郭叔的案子也就告一段落了。

后来邱士良又推出一个叫做萧本的人,称他是萧太后的弟弟,没过多久,又来了一个叫做萧宏的人,也称自己是萧太后的弟弟。

可到了最后,没想到这三人都是冒牌的。

其中萧洪被称为国舅八年,萧本只有四年,萧宏一时都没有得到,差距悬殊,入朝三年后,他“突然”插手了关于国叔真伪的争论,自有可取之处。

国舅案发生的原因

就郭叔的案子而言,因为萧洪使用了欺诈手段,这件事终将难以掩饰,萧洪和邱士良是郭叔案的两大主角,他们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发生和发展。

大河二年(828年)萧洪入朝后,于大河九年(835年)十月从河阳迁至昆坊镇,这是非常出乎意料的,从史料来看,他与邱士良的交往也算是空白,李侃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这些人的嘴不过多是猜测,没有证据可言,还没有对萧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郭叔的案子,就发生在这次拒债事件之后,双方当事人牵扯到的都是同一个人。

邱士良和萧洪关系不和,这完全有可能,而且当时已经有舆论质疑萧洪的身份,史料至少提供了两个理由萧洪案:邱士良与萧洪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主要原因,政府和反对派的舆论质疑是诱因。

萧本 、萧洪案发的原因

国舅案涉及背景复杂,其发生亦绝非二三人,其置于整个文宗朝的格局下加以考察,无疑会对这个案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

文宗即位后,积极谋划诛除宦官,他先后提拔朝官中的边缘势力(宋申锡 、郑注 、李训等人),尤其是后者,在皇帝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一个以文宗为靠山 、以李训郑注为中心的新的利益集团”,一场新的反宦官行动正悄然展开。

文宗崇重萧洪自然是为加强皇权服务,但从史实来看,萧洪长期游离于朝政之外 ,并没有直接参与重大政治活动尤其是反宦官斗争的事例,他与大和五年(831)的宋申锡事件也毫无关联。

对于萧洪在政治上之消极最合理的解释是文宗的外戚政策需要,这一点将在后边论述。

如果萧洪如此发展下去,他将安然度过平淡的一生,萧洪在后来陷入国舅案,充分证明了当时宦官势力和反宦官势力斗争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以致一个庸碌无为的朝臣欲置身事外而不可得 。

总而言之,国舅案的发生更多的是由时代因素造成的,有一定必然性,萧洪、萧本、萧宏三人皆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国舅身份具有不稳定性,其地位多次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虽然朝官,宦官的矛盾斗争是国舅案发生的催化剂,但它本质上仍属于皇家内部事务,与单纯政治斗争的表现方式、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 。

国舅案是在甘露之变后第九周才发生,萧洪暂免于祸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了他尚在的外戚身份,这个身份令他与皇室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使仇士良不得不有某种顾虑,加上刘从谏上章事件的影响,仇氏一度转移关注点。

直到开成元年(836)八月闽人萧本出现,仇士良才对萧洪采取行动,若非遭遇身份危机,国舅案的发生很可能再次推迟。

可是萧本的突然出现,让唐文宗有点怀疑,于是,开始对萧本、萧弘进行三司会审,没想到最后发现都不是萧太后的真弟弟,唐文宗知道后十分难过,他下令将萧本、萧弘流放荒蛮之地。

就这样,前后三个国舅全因假冒被流放处死,真

国舅始终下落不明。

国舅案的影响

国舅案是文宗朝政局的缩影,它前承甘露之变,后接泽潞之役,对朝廷内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

国舅问题本是皇家内事,但宦官和藩镇都介入其间,可见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已是无所不在,这种斗争深刻影响着朝政格局。

李训掌权之时,萧洪与其相互利用,虽在朝野中存在着怀疑舆论,尚无人敢冒险揭发。

甘露之变后李训败死,萧洪失去托庇条件,仇士良趁机揭发国舅案,实现了排斥异己的政治目标,还在外戚群体中植入了亲信,加强了对皇室的控制,巩固了宦官集团的权势。

即便是远在长安之外的刘从谏,也能通过国舅案这个事件来干预朝政,声援朝官集团。

刘从谏自镇泽潞以来,一直游离于中央控制之外,大和六年(832)入朝,目睹时政而“心轻朝廷”。

李训执政时 ,二人合作欲重组政治集团,但甘露之变使这一计划变为泡影,刘从谏事后奏劾仇士良,彻底得罪宦官集团。

在宦官集团操弄下,昭义镇与朝廷关系显著恶化,刘氏又上章干预国舅问题,无疑是给这种关系火上加油,故史书言其“与朝廷猜贰”,这种紧张状态一直持续至会昌年间。

众所周知,文宗是以皇弟而非皇子的身份入继大统,出身不“正”是他在政治上的最大软肋,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彰显“天子之孝”来增强统治合法性不失为一个可行手段,实际上文宗也在频繁实践这种思想。

但是国舅案发后,萧洪被贬死,文宗失去了塑造皇位正当性的政治资源,直接打击了皇帝权威,而且国舅之位易人,意味着皇帝失去了对外戚事务的部分控制权,皇室被迫放弃寻亲。

国舅案是文宗朝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它给后人提供了一个观察文宗朝政的窗口,然而长期以来它笼罩在甘露之变的巨大影响下所忽视,只有真正重视国舅案,才能对当时朝政形成更完整的认识,这也是国舅案的最大价值 。

结语:

唐文宗寻找国舅无果,想要通过崇树外戚加强皇权的努力失败,由于假国舅接连出现,反而加剧了朝局混乱,唐文宗势力孤弱,权力被宦官和藩镇日益挤压。

国舅案本属于皇室内部事务,但被朝官、宦官和藩镇三方利用,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国舅案的异化对文宗朝政局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明... 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里人才辈出,无数著名的文人武将名留千古,被后人世代传颂;...
原创 唐... 大家都知道,唐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特别伟大的唐朝,当时可谓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在唐玄宗李隆...
朱元璋与道士的智谋对决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其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铁腕手段,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知的皇帝...
原创 清... 清朝官员官帽后以孔雀翎装饰,称为“花翎”。花翎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
原创 原... 【历史】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穷者,更多不幸也”,也就是穷苦的人,所拥有和经历的苦难,那是更多的。这句...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人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帝王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各自的光芒。然而,若要谈及从平民到皇帝的传奇...
齐桓公称霸:春秋时期的强国之路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各诸...
原创 原... 提到苏联的话就不得不说下斯大林这个人了,他在当时可以说是整个苏联的精神领袖,甚至一度达到了被神化的高...
原创 原... 为何华人在非洲娶了当地的女人,回国却不带自己的妻儿?别不明白 中国是四大里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
这群年轻人,给文物当医生(文化... 人生病了要看病,文物若是“受伤”或“生病”,应该如何处理?文物修复师们的工作就是治疗文物病害,为残损...
原创 天... 在金庸老爷子写的武侠江湖里,郭靖绝对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为人正直憨厚,对国家忠诚,打起架来更是勇猛,...
原创 明... 在紫禁城奉先殿的青铜香炉前,明朝十六位皇帝共同浇筑了276年大明帝国基业。 当我们拨开"洪武之治"和...
原创 原... 文/晚风暮雨 宋孝宗是南宋第二位皇帝,一生事养父宋高宗极孝,故得到“孝宗”的庙号,尴尬的是,这位南宋...
涿鹿之战:一场奠定华夏根基的惊... 在华夏文明那波澜壮阔、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涿鹿之战宛如一座巍峨耸立且光芒万丈的灯塔。它穿透了远古时...
原创 朱... 01 朱棣执意迁都北京,反对无效 今天继续讲永乐大帝朱棣,之前分享了很多朱棣为了强化、巩固自己统治的...
南朝齐废帝萧宝卷:后宫市场的“...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南朝齐废帝萧宝卷绝对是个“特别”的存在。作为一个名义上的皇帝,他的治理方式与众不...
原创 埃... 15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帝国在其苏丹“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的率领下四面扩张,不仅向西征服巴尔干地区,挺...
原创 李...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原创 原...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作为人类世界的灾难来说,有自然的灾难,也有人为的灾难,而且每一次灾难都给世界...
霸气外漏的亡国之君——项羽 项羽,这位历史上被称为“破坏王”的传奇人物,确实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你的描述生动有趣,让我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