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唐朝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特别伟大的唐朝,当时可谓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特别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开元盛世,整个中国进入到全新的局面,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实力强盛。然而历代君主都有这样的一个毛病,晚年之后总会犯糊涂,开始贪图享乐起来,唐玄宗也不例外,晚年他不理政事,大权旁落,整日与杨贵妃缠绵于后宫之中,唐朝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公元755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节度使突然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揭开了唐朝从极盛走上衰退的序幕。
由于唐军毫无防备,被安史叛军打的丢盔卸甲,损失惨重,而唐玄宗似乎毫无坚守之意,在叛军攻破潼关之后,仓皇出逃,准备逃往西蜀避祸。但是让唐玄宗没有想到的是,在马嵬驿处却发生了兵变,御林军将士要求唐玄宗处死杨贵妃兄妹,为了平息兵变,唐玄宗只得赐死了杨贵妃,太子李亨随后在灵武继位,开始调集力量讨伐叛军,唐玄宗成为了没有实权的太上皇,可叹唐玄宗,一代雄主,最后却因为自己晚年的昏庸无道导致大唐江山从此走向衰退,假使唐玄宗晚年也能够继续保持前期励精图治的精神,那么作为北方节度使的安禄山也不敢轻举妄动,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一切留待后人评说。
当时唐朝可以说已经陷入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由于长时间的和平生活,使得唐军战斗力下滑十分严重,根本无法同北方安禄山的叛军抗衡,为此李亨调集常年戍守甘肃和西域的野战军团进入内地,抵抗叛军。大家都知道,当时吐蕃对唐朝可以说是虎视眈眈的,一向都是唐朝的宿敌,在看到唐朝调走了甘肃野战军团后,便趁虚而入,调集倾国之力攻击甘肃全线,由于敌众我寡,公元763年,甘肃最终彻底沦陷,而远在西域的大唐将士从此与大唐王朝开始隔绝起来,杳无音讯,但是这些西域将士却从未忘记唐朝,一直在尽力与唐朝取得联系。
后来,经过长时间的平叛,安史之乱慢慢接近尾声,当时唐朝名将郭子仪正在率领大唐军团围剿残余的叛军,而他的侄儿郭昕此时正在遥远的西域安西都护府中担任将领,为了同东方的大唐王朝取得联系,以郭昕为首的西域将士并未放弃希望,接连派出好几批密使东出甘肃河西走廊,但是大部分要么被吐蕃抓获,要么无缘无故失踪,最后仅仅只有一支小队到达了长安,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这支小分队来到长安之后,衣履残破不堪,可想而知他们吃的苦有多大,但是再大的苦,他们也要来到长安。
当时已经是公元768年,也就是说西域将士已经足足同大唐王朝隔绝了5年联系,据《新唐书》记载,当时密使到达长安后,满朝文武才知道远在西域的大唐将士仍然为大唐守卫着西部边境,无不闻讯痛哭,十分感动。然而大家也知道,当时仍处于安史之乱的末期,大唐政府必须要彻底剿灭安史之乱,无暇西顾,直到9年之后,也就是公元772年,大唐也派出了密使前往西域,同郭昕等西域诸将取得了联系。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西域安西都护府本来是有4.4万唐军,但是因为国内爆发安史之乱,被征调走了近2.1万人,也就是说留在西域的不足2.3万人,加上抵御吐蕃进攻所损失的兵马,人数其实不到2万人。
然而,就是这区区的2万将士,在吐蕃和回鹘的两面夹击之下,仍然再坚守了9年,所有将士从未忘记过自己保境安民的重大责任,后来安西节度使战死,郭昕成为安西都护府的主将,主政西域事务。吐蕃趁大唐军队全去围剿安史叛军之时,趁虚再来进攻安西都护府的重镇龟兹,有勇有谋的郭昕深知吐蕃和回鹘有矛盾,最后买通了回鹘,与回鹘军联合打败了前来进犯的吐蕃军,威震西域,短时间吐蕃不敢再轻易进攻西域,但是吐蕃的积蓄力量,却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后果。
然而,战争的胜负取决于综合国力,当时西域地界的唐军已经成为孤军,没有外援,吐蕃军队却能得到持久的物质、兵源补充,后来在5年之后,也就是公元808年,吐蕃军队举倾国之兵进攻安西都护的门户重镇龟兹,最后大唐将士全部战死,安西都护府灭亡,西域被吐蕃占领。这些不足2万多人的大唐边防军,在整整半个世纪里为大唐守卫边境,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绝境中与吐蕃展开了持久战,打出了华夏军队的军威,最后郭昕在战斗中战死,以身殉国,后世的人因为敬重他的勇猛作战和爱国精神,称他为“铁血郡王。”
笔者认为,大唐的这2万多边防军书写了一段慷慨激昂的篇章,它是华夏民族在抵抗外敌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的结晶,大家要知道,当时以郭昕为首的西域军队,不过才2万多人,虽然与唐朝中央政府失去了联系,但是从来都没有放弃希望,一直在与东方的唐朝保持联系,并且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吐蕃军队时,有勇有谋,死战不退,为大唐守卫西域疆土,这样的精神难能可贵,真可谓是老兵不死,值得我们永远敬仰与尊重。
而且,除了郭昕以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的脊梁永远都在,无论是在苏武北边牧羊19年,最终回到汉朝,还是张骞出使西域,前后20余年,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的脊梁。相信大家听过一句话,“汉唐遗风”,在汉唐时代,无论是文人,还是武将,都具有高贵的气质,特别是军人的坚守与气韵,更是千百年来让世人为之荡气回肠,我想,这也许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文化从未断裂的根本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