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曹操为何不称帝,是一个历史板块多年来无数次重复的话题,其原因无非两个:1.内外环境不允许。 2.曹操个人不想称帝。
曹操的一生,实在是不容易。曹操从汉末大乱以来,直到他自己去世,几乎一直在南征北讨中度过。在北方,有平吕布,灭袁术,破袁绍,征乌丸,定西凉。在南方,有张绣刘表张鲁这样的小诸侯,更有孙权刘备这样的大诸侯,曹操至死没能跟孙刘打出一个结果。连绵的战乱,让曹操对于称帝这一激化矛盾的行为不敢轻举妄动。
在内部,民间的叛乱且不说,朝廷里,以荀彧为代表的汉臣是坚决反对曹操称帝的,这些人的力量绝不可小视。而关于曹操这个人,他的内心是很复杂的。从他一声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曹操本人一直有一个忠臣的梦想,这可能是他终生不称帝的最主要原因。
而到了曹丕继位,情况又不同了。
曹丕继位时,天下略以大定。中国北方的叛乱基本已经消除。在朝廷里,荀彧等汉臣一派已死,新生力量中,基本没有倾向于汉朝的实力派,曹魏政权的内部环境已经肃清。
而外部环境下,三国鼎立的局面业已形成。尤其是孙刘两家的矛盾激化更是给了曹丕可乘之机,让曹丕可以从容的搞政变。
但这些原因都不是主要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是草创之主,一辈子南征北讨功业显赫,四海宾服。只要曹操活着,没有人能够真正威胁到他,称不称帝只是换个名头而已,实际意义有限。
而曹丕不同,曹丕的地位是继承来的,继位以前,曹丕既无文治也无武功,他需要加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需要团结政权内部,需要封赏部下来给自己赢得忠心,而这其中最有用的办法就是——称帝。
所以曹丕称帝了,曹魏政权正式名正言顺的诞生,曹丕也就成了开国之主。更重要的是,曹丕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篡汉”,而是名正言顺的接受献帝禅让“代汉”,无论从现实还是历史角度上讲,曹丕这项操作,都是很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