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中,大多数将领都在前线、后方显真章,可有一位将领在关键时刻却离开的前线,以至于缺席3年的内战。
不过,回到部队的他,还能有一席之地,这位将领就是张爱萍。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张爱萍是“两弹一星”尖端科技的领导者,对于他在战争时期的贡献、战绩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为何能在缺席解放战争的情况下,还被授予上将呢?
张爱萍是红三军团出身的将领,但他不是平江起义出身的老人,而是在1934年调任红三军团担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时,他没有到八路军三大主力任职,也没有到新四军工作,而是成为一名高级参谋人员,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工作。
1939年,与彭雪枫一起工作,担任豫皖苏省委书记。后赴津浦路东开辟敌后根据地。因为手里没兵,向彭雪枫借来一支部队,开辟皖东北根据地,并迅速拉起一支武装,把借来的一部分兵力归还。此后,队伍不断改编、扩编,最终变为新四军3师9旅。
可以说这就是张爱萍在抗战时期最大的战绩,开辟新革命根据地,拉起一支武装力量,成为新四军能打仗的部队。彭雪枫牺牲后,他从3师副师长调任4师师长。
新四军五个师,粟裕、罗炳辉、黄克诚、李先念都是后来大将级别的,他这位将领,虽然比不上,但授予上将资历也是够的。
抗战结束后,他担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粟裕担任第一副司令员,从地位上看,此时他们不分伯仲。当然在战略战术上,俩人也不是一个层次的,但职务相差无几。
1946年初,在指挥部队破击津浦铁路时头部负重伤,坚持完成任务后,昏迷不醒。此后,离开前线去了临沂、大连、苏联等地治疗。1949年初踏上回国之路,真是归心似箭。
回到老部队三野后,他暂时被任命总前委前线委员会委员,一个很尴尬的职务,不是军队作战职务。可他向到前线作战,职务高低无所谓,因为与10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关系不错,就希望到兵团里任职,最终被任命兵团副司令员。
在他为渡江作战准备时,上级改变对他的任命,调他组建华东海军,他担任司令员兼政委。那时候空军也要组建。这就有意思了,空军组建是新中国空军,海军组建只是华东海军,明显差一个级别。
在张爱萍的努力下,华东海军初建,加上起义部队改造,也初具规模。他在海军时间不是很长,就调往浙江工作,在他的履历中也少提起这段经历。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评为副兵团级,后授予上将。
张爱萍在战争时期,最大的战绩、贡献集中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虽然缺席3年,可对海军的组建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萧劲光在组建海军司令部时,就没有那么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