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如今,唯一在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便是宋平,他已108岁高龄,其人生历程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完整且深刻地记录着中国从饱经沧桑、备受欺凌,到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的艰辛历程。
宋平出生于1917年,山东莒县大罗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彼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饥荒肆虐,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然而,宋平的父亲深知“无知比贫穷更可怕”,即便家徒四壁,砸锅卖铁也要供宋平读书。小小年纪的宋平坚韧而成熟,他深知唯有求知才能扭转一切,于是拼了命地读书,仅用六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和初中课程。17岁时,他顺利考入国立北平大学,原本只要一心求学,未来便会十分安稳。
但家国兴亡,匹夫有责。面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身为有志向、有热血的爱国学子,宋平无法对黑暗视而不见。他投身学生运动,参与抗日救亡,因此与当权者产生激烈冲突。在强压之下,宋平拒不低头认错,和许多爱国学生一起被迫退学离开校园。然而,他并未因此消沉,离开北平大学的第二年,就凭顽强自学考出高分,步入清华大学。在清华,他锋芒毕露,谈吐不凡,各项能力出类拔萃,一度成为校园风云人物。
1937年,宋平寻到了此生要为之奋斗的光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的研究室,他给核心领导人担任秘书,后来成为《新华日报》社编辑部资料室主任,直接受周恩来指挥。十年身居要职的磨砺,让热血青年宋平成长为内敛沉静的高级干部。
1947年,宋平被派到哈尔滨工作。那里冰天雪地,环境恶劣,但却是能人大展拳脚之地。宋平工作努力,政绩出色,屡受拔擢。在调任离开哈尔滨时,他已是东北总工会宣传部部长。自1962年开始,宋平扎根于祖国大西北,在干旱、狂沙、风暴、烈日中不知疲倦地耕耘。十年激情燃烧的岁月后,他作为一把手主持甘肃省事宜。
在甘肃主政的八年,正值运动不断、动荡混乱的艰难岁月。宋平敢顶着这股形势逆流而上,被广大干部群众称赞为“大好人”。旱灾是甘肃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威胁,宋平在救灾的同时,跋涉重山寻找抗旱方案,经过仔细研究提出三步走:能走旱路的地方修梯田,能走水路的地方修水利,水路旱路都走不通就干工程。
他主持了“引大入秦”工程,即引青海大通河水入兰州市北部秦王川,自流灌溉86万亩土地。这个方案是甘肃几代人的梦,自清末一位陕甘总督提出,途中几经波折,直到宋平的到来,两次动工。后来他调入北京,又为这项工程争取到贷款,终于在1994年,“引大入秦”主干渠建成通水,使甘肃农民百年愿望得以实现。
宋平不仅是能吏,更是清官。1979年,他到永登县城了解受灾情况,当地招待他买了几个罐头,他一看就生气了:“我给你们说过多少次,群众生活还非常困难,你们搞这么多菜干什么?”只吃了几口干粮宋平就走了,还让随行人员多交了罐头的伙食费。
还有一次他去漳县马泉公社,发现宰了羊款待他,直接批评:“群众还在挨饿,这羊肉谁吃得下去?这顿饭不吃了!”肉没吃,连水都没喝的他,直奔灾区,直到下午才去老乡家里买了几个杂面饼子充饥。
和他共过事的老同志们说,宋平下乡里最好招待,几个饼子干粮、一碗面条就满意了。最初到任,很多人不知道宋平的脾气,去县里调查时有人给他送了一箱苹果、一箱卫生熏香,宋平黑着脸原封不动退回去,从此再没有人敢给他送礼。
新中国成立后,宋平历任甘肃省委书记、甘肃省军区第一政委、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等重要职务。1989年,宋平进入中央政治局,成为常委。即便身居高位,他仍不忘初心,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己任,个人生活却依然朴素清贫。
在家庭教育方面,宋平堪称楷模。他对儿子宋宜昌要求严格,体现在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他言传身教,为儿子树立榜样,教导儿子自立自强、勤奋好学,将来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宋宜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学者和军事研究员,精通多国语言,著有《海军史》等作品。
如今,108岁的宋平虽已离开政界,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他每天过着充实的生活,闲暇之余读书看报、练习毛笔字,精神丰富而愉悦。他始终铭记自己来自群众,终将回归群众,退休后将全部精力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正如人们常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宋平用一生诠释了“责任”的真谛。
宋平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真正的领导者风范,以及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他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