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这段文字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改写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字数控制在原文上下,分段对照:
---
夏言:明朝中期名臣,晋升六部尚书仅用不到一年时间
夏言是明朝中期著名的官员,出生于江西贵溪。他的父亲名叫夏鼎,曾经担任临清知州一职,为人正直清廉。夏言从小聪慧过人,深受家学熏陶。
正德十二年,夏言通过科举考中进士,随后被任命为行人,接着升任兵科给事中。性格机敏,文笔优美,夏言在担任谏官后,以敢于直言闻名朝野,恪守谏官职责,不畏权贵。
嘉靖皇帝刚即位时,夏言便上书劝诫皇帝勤政爱民,遇事应多咨询内阁大臣,而非依赖宦官。嘉靖皇帝读后,颇为赞赏,对他留下良好印象。
后来,夏言奉命与御史郑本公、主事汪文盛一同调查皇帝身边侍卫及京城卫队中冗员,结果裁减了三千二百余人。此举大大整顿了京城治安。紧接着,夏言又提出九条改革建议,促使治安更加稳定。
不久,夏言携手御史樊继祖等人外出清理庄田,追回被非法侵吞的民田,悉数归还给百姓,维护了民生利益。
为弹劾权宦赵灵和建昌侯张延龄,夏言多次上书,前后达七次之多。他还严厉打击河南、山东一些地方恶霸,将民田献给王府的违法行为,逐渐赢得耿直清廉的声誉。多次晋升后,夏言升任兵科都给事中。
嘉靖七年,他被调入吏科。当时,嘉靖皇帝正致力于修订礼仪,认为天地合祭不合礼制,计划分别设立两个郊祀台,连同日月,共建四个祭坛。大学士张孚敬对此犹豫不决,甚至以卜卦问询先祖,卦象不吉,故有废议之意。
就在众人犹豫之际,夏言大胆上书,建议皇帝亲自耕作于京城南郊,皇后亲自养蚕于北郊,以身作则,示范天下。嘉靖皇帝因这与分设郊祀台的计划不谋而合,遂命张孚敬出诏书咨询群臣。
夏言再次请示分祭天地,但朝中大臣多持反对意见,张孚敬也质问他,詹事霍韬更激烈抨击。嘉靖皇帝震怒,将霍韬投入监狱,随即颁发玉玺诏书嘉奖夏言,赐予四品官服和俸禄,并采纳他的建议。自此,夏言深受嘉靖帝宠爱。
张孚敬倚仗资历深厚,指挥臣僚时颐指气使,无人敢违其命。而夏言凭借皇帝宠信,毫不示弱,双方因此结下嫌隙。不久,夏言大胆弹劾张孚敬和吏部尚书方献夫。两人虽辩解且请辞,嘉靖皇帝因重视他们,调和此事,未再深究。
嘉靖十年三月,夏言升任少詹事,兼任翰林学士,掌理院事,依旧担任直讲官职。夏言眉目清秀,胡须修长,口齿伶俐,普通话标准,每次讲论经筵时,嘉靖皇帝总盯着他看,心中暗想重用之。
张孚敬对此心生忌恨,联合彭泽诬陷夏言,送司法机关处理。嘉靖皇帝很快识破其阴谋,罢免张孚敬,释放夏言。
八月,四郊祭坛建成,夏言获升礼部左侍郎,继续掌理翰林院事务。次月接替李时任礼部尚书。夏言从谏官晋升至六部尚书,历时不足一年,升迁之速,史无前例。
当时士大夫普遍痛恨张孚敬,欲借夏言之力对抗他。夏言因聪明而获嘉靖信赖,又能谦和待人,深得公卿赞许。嘉靖皇帝重修礼乐,夏言多为主导,内阁大臣李时、翟銮形同虚设。
皇帝多次赋诗,夏言即刻唱和,刻石存碑,上呈朝廷,令嘉靖更加欢欣。奏章及诗词挥笔如飞,多次得召见,能揣摩皇帝心思,虽偶有迎合之嫌,但深得嘉靖赏识,多次赐予丰厚赏赐。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夏言开始变得傲慢,不再谦逊。郎中张元孝、李遂稍有不合心意,便被奏请贬官。皇子出生时,嘉靖帝恩赐丰厚,先后晋升夏言为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闰十二月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与机务。
李时虽名首辅,实权多出夏言。顾鼎臣入阁,因资历较长欲参与政事,令夏言不悦。顾鼎臣见夏言宠幸皇上,不敢争辩。李时去世后,夏言成内部首辅。
嘉靖十八年,因献祭皇天上帝的表文,晋少师、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上柱国一称号为夏言自创,前所未有。
武定侯郭勋得宠后,处心积虑破坏夏言名誉,礼部尚书严嵩亦心生嫉妒。郭勋和严嵩合力排挤夏言。
嘉靖帝巡幸大峪山,夏言因迟到被批,皇帝震怒,责其怠慢无礼,勒令归还历次赐予的亲笔敕令和银章。夏言恐惧,恳求赦免,言辞恳切,令人为之动容。
嘉靖帝仍不满意,剥夺少师爵位,命其以少保、尚书、大学士身份退休。夏言遂交还四百多幅亲笔敕令及银章一枚。
数日后,嘉靖帝怒气消退,阻止其归乡,恢复少傅、太子太傅身份,召回入阁。夏言感激上书谢恩,皇帝训示砥砺忠诚、公正为人,以消众怨。
夏言心知所指,言明自己孤立无援,故遭忌恨。嘉靖不悦,质问其意,夏言惶恐认错,事件暂息。
不久雷击奉天殿,嘉靖召见夏言及顾鼎臣,夏言未及时赴见,再遭训斥。礼部揭发其罪状,夏言等认错,皇帝批其傲慢,也责备顾鼎臣。事毕,赐还银章墨宝。
陕西捷报传来,夏言复少师、太子太师爵位,升吏部尚书,驻华盖殿值勤。江淮叛乱平定,嘉靖赐玉玺诏书奖赏及金币,兼领大学士俸禄。
顾鼎臣逝世,翟銮再入阁,对夏言毕恭毕敬。詹事府霍韬多制造矛盾,结交郭勋助阵,三人明争暗斗。霍韬死后,夏言与郭勋仍相互较劲。
皇帝祭祀祖庙时失火,夏言因病请辞未获允。昭圣太后去世,嘉靖问太子丧服礼,夏言答复书写错字,受严责。请回乡治病,未获准。
嘉靖更恼,命夏言以少保、尚书、大学士身份退休。夏言闻怒,呈上十四篇边防策论求解,嘉靖叹息:“既忠诚国事,何以自保过度,负我所托?姑不究其罪。”
夏言诗词早年合世宗意,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