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晚清历史上为中国民族利益做出巨大损害的“卖国贼”,许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签订了《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李鸿章。然而,除了李鸿章,还有另一位历史人物同样不能被忽视,他就是清朝宗亲——爱新觉罗·奕山。
奕山一生的评价褒贬不一,且由于李鸿章的历史地位更为显赫,使得奕山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的痕迹相对较浅,很多人甚至选择性地忽视了这位加速了大清王朝灭亡的宗亲。
奕山是道光帝的侄子,咸丰帝的堂兄,拥有极高的王族血统。这一身份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奕山的人生轨迹,也为他提供了进入朝廷核心的捷径。在清朝,王朝贵族尤其是满洲宗亲,一直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道光帝对奕山更是充满了信任和依赖,毕竟他是亲戚。在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危机四伏,尤其是面对外敌的侵略时,作为满洲宗亲的奕山更是得到了道光帝的青睐。
奕山年轻时在军中展现出不小的才能,曾多次为朝廷立下战功。道光七年,他亲自出征平定张格尔叛乱,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胜利。这场战役后,他被晋升并迅速得到了道光帝的重用。这一战不仅提升了奕山的声望,也让他开始得到道光帝的更加青睐。道光帝将奕山外放至新疆,处理当地的乱局。那个时候,刚刚经历了多次战乱的新疆局势一片混乱,奕山被任命后,表现出相当的治理才能。他不仅成功地恢复了当地的社会秩序,还带领人民开垦了大面积的土地,几十万亩荒地被他带动开垦出来。新疆的经济和农业在他的管理下有所恢复,这在当时极为重要。
当时新疆的土地荒芜,外界对这片地区兴趣不大,因此奕山在此做出的努力为清朝赢得了不少赞誉。即便如此,奕山不仅仅限于为百姓恢复生活,他还在多个场合积极捍卫中国的边疆完整,多次指挥兵力抵御外来侵略,尤其是周边国家的骚扰。
然而,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奕山在年轻时取得的,鸦片战争爆发时,他已经年过五十,精力和决心不如当年。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面对清朝危机四伏的局面,道光帝希望找到一位熟悉战场的指挥官。奕山凭借曾经在新疆的军事经历被提拔出征,他自己也信誓旦旦地表示,一定会将英军彻底击退。
然而,战场上的现实远比他想象的更加残酷。当奕山真正来到前线,他才发现英军的强大远超预期,清军的装备和战力差距巨大。此时,奕山心中充满了胆怯,不敢再像年轻时那样奋勇出征。在前线的战事逐渐恶化时,奕山却选择待在后方享乐,不参与实际的战斗。更糟糕的是,当关天培等老将多次请求援助时,奕山竟然以大军防卫为由拒绝出兵支援。最终,关天培孤军奋战,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清军的战士们也未能幸免。
这时,民众和士兵纷纷涌向战场,要求参战以抵抗侵略,但奕山却视他们为“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将他们视为威胁。在他的奏折中,奕山将地方军队形容为“敌寇”,称他们为清朝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此时,奕山已经失去了判断力,导致清军一系列的失败。
即便如此,奕山仍未彻底放弃对英军的抵抗,他指挥了一次偷袭,但遗憾的是,这次突袭以失败告终。五天后,他便向英军投降,广州随即沦陷。此时,清朝签订了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面对这场失败,奕山自然不敢将事实完全报告道光帝。他知道,自己不仅没能完成道光帝的命令,还让香港落入了英军之手。可惜的是,道光帝因奕山是亲戚,并未给予过多责罚,仅仅将他囚禁一年后便释放。奕山的再次重用,甚至让人不解,很多人认为他应该彻底被除名。
然而,奕山的历史并未就此结束。不久后,他被任命回到新疆,并开始处理边疆事务。然而,这一任命最终为清朝带来了灾难。鸦片战争的失败让列强对中国更加觊觎,俄国趁机开始通过奕山的弱点向中国提出各种要求。奕山不仅在与俄国的谈判中屡屡妥协,甚至对俄国的要求几乎没有抵抗。
他与俄国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瑷珲条约》便是其中之一,清朝对于此条约的立场非常模糊,甚至官方宣称此条约无效,因其并未得到皇帝的正式批准。然而,奕山的软弱和妥协最终造成了中国领土的巨大损失。短短几年间,俄国再度逼近中国,奕山也在此时与俄国人保持了密切的私人联系,双方的“友谊”逐渐加深。
尽管如此,清政府仍然继续重用奕山,甚至在《中俄北京条约》签署后,奕山被重新启用。这一切的荒谬之处在于,奕山的错误已经导致了中国领土的严重割让,但他依然被给予权力,最终甚至成为了与俄国签署条约的主要人物之一。奕山卖出的领土面积达到了100多万平方公里,俄国也给予了他相应的奖励。
奕山的政治生涯无疑是清朝历史上最令人痛心的部分之一。他不仅背弃了民族的利益,还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选择了妥协与投降,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进一步衰弱与领土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