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天,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原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的司令官郭天民。由于一些突发情况,上级决定将他调入这一地区,进行跨区调整,以便充分发挥他丰富的军事经验。 郭天民在军界资历深厚,不仅毕业于黄埔军校,而且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虽然他长期担任土地革命时期的参谋长,但此次调动让他担任野战军副参谋长,这一职位的影响力相对有限。那么,为什么不将这位出色的将领直接安排到作战部队中呢?
有人认为,纵队的军政主官早已配齐,接替现任司令的人选不太适合;也有人提到,当时王近山并不在第六纵队,而是在后方休养,而政委杜义德身兼数职,因此没有考虑让郭天民出任司令。从资历和能力来看,郭天民完全有资格担任第六纵队司令,毕竟他曾在晋察冀地区担任纵队司令。然而,他最终并未进入作战部队,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虽然王近山在后方养病,但伤势轻微,很快便可复出。他曾亲自将第六纵队锻造成一支能打硬仗、打恶仗的部队,队伍对他的威信极高。如果贸然更换司令,势必影响士气和军心。而王近山复职后的岗位安排,也是一大难题。这样一位优秀将领若长期担任副参谋长或地方军区司令员,显然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 郭天民调入晋冀鲁豫野战军也并非偶然。在晋察冀担任第二纵队司令期间,他本可以顺利指挥熟悉的部队,但因部队精简及上级意见不合,不得不离开。最终,杨得志接替了他的职务,郭天民因此闲置下来。当时晋察冀地区仅有三支纵队:第二、第三和第四纵队。杨得志原是第一纵队司令,部队重编后继续留任,使郭天民的职位变得不再重要,他若留任,只能担任次要角色。 郭天民性格直率,不被重用自然不甘心滞留。初入刘邓麾下时,他对下辖部队并不熟悉,因此安排他担任野战军副参谋长,是一个明智选择。他曾担任参谋长,经验丰富,对副手职务驾轻就熟。 随着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面临频繁作战任务,必须先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王树声奉命从后方赶赴大别山,负责开发鄂豫边区,而刘邓决定派郭天民协助他担任副手。 郭天民与王树声早有交情,也算是上下级关系。早在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回师时期,郭天民是红军大学教育科科长,而王树声担任副总指挥。两人虽未直接合作,但在同一战线中互为依托。由于王树声身体欠佳,经历数月战斗后从鄂西北转至晋冀鲁豫军区后方,但未能完全休养,遂请求返回大别山继续工作。开辟新区域需要大量人力,郭天民正是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 两人合作一年多,成功建立了鄂豫军区。随着1949年渡江战役的到来,郭天民进一步进入野战兵团职务,得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