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到曾国藩,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的赞誉就不绝于耳,而且还是“中兴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对于一个文人出身的曾国藩来说,该得到的,他都得到了,他获得的赞誉可能是那些士子文人永远也无法企及的巅峰。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曾国藩在取得这些成就的同时,一些质疑和批判的声音也如影随形,而“刽子手”、“晚清第一屠夫”的称谓显得就格外刺目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的建立和稳固,无一例外地伴随着流血和杀戮,这就像“优胜劣汰”一样,成为一条自然准则。后满清时代由于内忧外患的不断加剧,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由此产生了历史上声势最为浩大的民间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初期,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发展的极为迅速,后来一度和清廷分庭而治,如果不是内部出现矛盾和分裂,满清的历史可能早就被终结(但是也不用期望太大,因为太平天国的统治方法和满清相比,没有任何优势,甚至还有些落后,因此,太平天国得势的话,局势的走向可能会更阴暗)。
太平天国存在了13年之久,为了平息这场动荡,清政府绝对是不遗余力,也下了老本,可是腐化的八旗军和绿营军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面对太平军的步步紧逼,清廷束手无策。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曾国藩开始登上属于他的历史舞台
太平天国起义后,因母丧在家守制的曾国藩受朝廷之命招募军队,成立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他与太平军作战长达十余年,可谓太平天国的“死敌”。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也挽救了几乎倾覆的大清王朝,这一点就够他吹一辈子,因此,清廷给他的各种嘉奖完全都是“受之无愧”。然而,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的杀戮也成为后人争议的焦点有些学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剑子手。最著名的好像就是史学家范文澜,在其著作《汉奸剑子手曾国藩的一生》中曾说道:
“曾国藩是被清廷付与大权的第一人,因为他以血腥的手腕暂时扑灭了汉族人民的大反抗,暂时拯救了清朝的大危机……曾国藩从此不但与清皇帝更亲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且与外国侵略者也结合在一起,厉行所谓‘安内壤外’,终于将太平天国的革命火焰淹没在几千万人民的血泊之中。曾国藩的这个‘事业’,使他成为百年来一切出卖民族的汉奸与屠杀人民的剑子手的开山祖。”
这种措辞十分犀利,在点评历史人物的时候都很少见,为什么评价功高盖世的曾国藩时却要如此极端呢?看看曾国藩的三次杀戮,也许就能找出一丝端倪:
第一次:攻破九江咸丰八年四月,曾国藩的手下李续宾部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攻破了战略要塞——九江,九江沦陷之后,安庆就失去了一个屏障。
可能是挤压已久,城破之日,余气未消的湘军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就这样,九江城中2万军民被屠戮殆尽。湖广总督官文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
号叫之声惨不可闻,自卯至午,歼除净尽。尸骸堆积,流水腥红
当时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第二次:安庆陷落咸丰十一年八月,安庆陷落,负责攻城的正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城破之时,湘军又下达了“屠城”的命令,安庆城中数万军民被杀,具体数字至今都没有定论,但是,遇难者要比九江一役多太多。
别人的话不能信,但是作为曾国藩忠实幕僚的赵烈文却在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惨景:“成年男子皆死,妇女俱为掳出……军兴以来,荡涤未有如此酷者矣”。而曾国藩的亲信李榕也称:“前后杀贼4万余人,军兴以来,杀劫此为最重”
第三次:天京沦陷
同治三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沦陷。湘军对太平军10余年的仇恨在城破那一刻就开始宣泄,湘军见人就杀,见屋就烧,见了财物和女人就抢,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根据曾国藩自己的记载:
“湘军分段搜杀,三日共毙贼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伪宫伪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万室焚烧、百物荡尽……自五代一来,生灵涂炭,殆无愈于今日”
这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所作所为。作为大清臣子,他是称职的;但是他所造成的杀戮和浩劫也是不争的事实,必须正面对待。很多人觉得判定曾国藩是“名臣”还是“屠夫”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这些杀戮带来的影响是否积极,是加大了社会的动荡、还是维护了社会的秩序?这又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论点,因为太平天国和大清的政治立场不同、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同,所以,结论也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可能。
太平天国好吗?未必,虽然它差点推翻满清的腐败统治,它的一些举措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却滋生了另外一种自我满足的腐败沉沦,而且它所推崇的不仅仅是“皇权”,还有“神权”,更具愚弄色彩,有可能会将中国带入更黑暗的一个时期
剿杀太平天国是曾国藩一生最大的功绩,却也因此成为后人口诛笔伐的短柄。网上流行一种说法,“曾国藩若是早死三年,他就是个完人”,真的这样吗?早三年的话,无非是不发生平息捻军的失利,不产生天津教案的败笔,功成名就,但是,他对太平天国的暴行却是怎么都遮掩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