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都会拿一块“笏板”?它有何作用?
迪丽瓦拉
2024-11-09 17:22:54
0

原标题: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上都会拿一块“笏板”?它有何作用?

文|格子说历史

“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这是出自于《礼记·玉藻》中的一段记载,讲述的就是关于古代笏板,意思是说,无论是天子还是大臣,在上朝的时候手里必须拿一块笏板。天子以美玉为笏板,而诸侯以象牙,大夫则以竹子。可以说,这个笏板是历史上一个很古老存在的东西,并且拥有着很深的政治含义。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年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有一点始终搞不清楚,因为这个笏板看起来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一个显摆的东西,但是每一位朝臣每个朝代似乎都会拿着这个东西上朝。为什么大臣们一定要拿着这个东西上朝的,难道不累吗?或者说这个东西有什么含义呢?

其实,在接触的历史文献以后,这才发现,原来这个小小的“笏板”可不是无用之物,它的背后蕴含着很多的政治历史含义,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下笏板的历史。或许了解完这一段以后,我们会对影视剧中的那些大臣拿笏板上班的场景,会有很多的批判与认知。

一、笏板的起源

在了解笏板历史文化的时,很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疑惑。因为按照《说文解字》的记载,笏板最早的起源似乎是春秋时代,那个时候楚国的君臣就开始沿用笏板上下班,而且天子也需要拿着笏板上朝。

以当时的历史记载来看,笏板是与天子和大臣的等级的一个身份象征,如果大家拿着这个笏板,就象征着贵族与大臣的权力,而如果大家丢失了笏板,会遭到法律的制裁。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西周王朝确立的礼法制度下的一个体系。

但是,后来考古学家研究的时候又认为,早在夏商时期笏板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当时的笏板比较原始,按照一些学者的论文认为,夏商时期的笏板以主板为主或以木板为主,没有明确的等级之分。

由此可见,笏板的起源是真的历史悠久,《说文解字》对此已评价为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那么问题来了,笏板具体有什么讲究呢?

二、笏板的讲究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会看到文武百官都拿着一个笏板上朝,但是大家的笏板好像是一模一样,而且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例如笔者之前看过一个关于宋朝的电视剧,那里面所有的人都是拿着白木板一样的笏板,而且大家的衣服也差不多站在一起,因此似乎没有具备区分等级的这个效果。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原来这些影视作品都在瞎编乱造,真实的笏板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划。

按照《史记》的记载,春秋战国时代西周时期的笏板文化就已经明确了下来,天子拿着一个最尊贵的美玉制造的笏板,来区分自己独一无二的地位。而底下的诸侯与士大夫,则分别用象牙和竹木板。

可以说,士大夫等级是最低的,他们只能用木板,而那些诸侯与天子是用的尊贵的玉器与象牙制造。因此影视作品中那种没有区分度的表现其实是错的,真实的朝堂场景我们可以一眼看出官员等级的变化。

既然笏板区分等级,那么笏板的具体作用又是什么呢?

三、笏板的用途

其实,笔者以前就一直存在着一个疑惑,像满朝文武特别是天子,居然人人都要站着非常笔直,然后拿着一个笏板上班。这很明显会非常的劳累,而且大家上朝的时候还需要拿着笏板摆出姿势,这样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按照之前的说法,笏板的作用是为了区分身份的象征,那么按照西周的立法规定,笏板其实只是一个不太重要的区分物品,因为真正区分身份的还是腰带与服装。虽然腰带是后来汉代以后的官员等级的区分,但是在西周时期立法就已经规定,不同的人穿不同的服装还是比较明显的。

那么,笏板这么麻烦的东西,真的只有这样一个效果吗?

答案是否定。在读《中国通史》的时候,其实早在民国时代,那些历史专家就已经弄清楚了这些笏板的用途。

按照民国时代的专家分析,所谓的笏板其实就是一个上班的笔记本,这就好像是我们每天去开会,必然要带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一样。笔记本意味着我们对于开会现场的尊重,同时也代表着自己是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员工。

更为重要的是,皇帝往往会在朝堂之上安排任务,甚至颁布法律,这些内容往往比较多,一个大臣虽然都是比较精英的人物,但是他们也是必须要遵循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道理,因此,每个人会把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的记在笏板之上。

当然了,除此以外,笏板还是这些官员在陈述自己主张的时候的一个备忘录。因为官员们每次上班有的时候上的很早,大清早头脑还没清醒,就要与皇帝对论,所以还是好好的在笏板之上记载下来自己要上的内容,不然的话像《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里面司马懿大清早拦着曹丕要上奏改革方案,结果却是一个空白,然后自己又想不起来,那可就闹大笑话了。

由此可见,笏板的作用既是身份的象征,也是备忘录的一个功效,据说,最早是由于古代没有纸笔,所以用物品代替,到了后来就延续下来了这个规矩。

四、笏板背后的政治文化讲究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个所谓的笏板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不过是一个备忘录,只不过是一个身份象征的附属品。那么这个笏板被表现得如此明显,而且大臣们还要如此讲究姿势的拿着它上班,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说这个笏板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其实,之前就有学者在论文中专门讨论了笏板背后的政治文化内容,按照学者的认为,我们是一个非常讲究国家与礼仪文化的国度,在夏商时期,国家刚刚成型,因此迫切的需要规矩与礼仪来进行国家机构的约束。因此,当时笏板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国家与身份认可的物品出现,它既代表了官场礼仪而登场,而且也代表了大臣对皇帝的尊重。

所以,这个笏板是大臣文化与国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皇帝对于大臣的认可不仅仅有他的官位,而且还有对于官员一系列的制度约束,例如笏板。而大臣对皇帝的尊重,在于皇帝上班的时候不仅站得公公正正,而且还拿笏板记录大大小小以示尊重,这是君臣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所以笏板这个东西背后文化可是大大的。

小结

总而言之,了解了笏板的历史文化以后,我们再回到影视作品中会有更多的感触。但现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那些大臣们拿着笏板似乎根本不讲究,只是把他当成了一个普通的装饰物,而且上面也没有任何记载关于皇帝说话的内容,还有自己上班要描述的记载。

实际上,这很明显就是一个官员不称职的行为,而且这在古代还是要杀头的罪过。因此这也向我们说明了,现在的古装剧实在是很不讲究,大部分的历史剧也只能列入到戏说和胡说的范围,真正要成为历史正剧差得太远。

不过对于笏板文化,我们也要有一些认知,早在上古时期我们就已经懂得老板对于员工身份的认可,还有员工对于老板的尊重,这些文化其实都比较行之有效,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借鉴一下。毕竟,孔老夫子说的,天下太平的由来在哪里?简单来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笏板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在现代社会大家也不妨好好的反思一下笏板文化背后的内容,学习一下孔老夫子讲究的规矩与礼仪,或许我们现代的社会与公司会有不一样的发展。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史记》《中国通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秋...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战斗。紧接着,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进一步表明了中共决...
原创 这... 在历史上,当人们提到最完美的帝王时,往往会首先想到秦始皇、汉武帝或康熙等著名的帝王。这些帝王在很多方...
原创 荆... 公元前227年,秦国都城咸阳宫(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咸阳市东约15里处)上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事件...
原创 司... 本文为正聊三国“浅阅晋史”系列第九篇。 本文的重点在于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的具体表现。 在正始元年...
原创 杨... 北周灭北齐,杨坚篡位建立隋朝,北方实现了统一,隋朝完成了内部整合。接下来,隋朝的目标便是南方的陈朝。...
原创 “... 在古代历史中,提到五虎将,许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蜀汉的五虎上将,也就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五位...
原创 假... 背水一战,要么反击,要么灭亡。秦王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之前,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巨大的抉择。许多历史学...
原创 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父子同心、并肩...
原创 襄... 襄樊之战的失败,几乎可以说是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就像多米诺骨牌被推倒的第一张牌一样。 这一战失...
原创 得... 关羽在麦城被东吴大将潘璋所杀,享年五十八岁。孙权将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安葬关羽,而蜀汉...
原创 刘... 相信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都知道,关羽死后刘备为他报仇,最后被一个年轻人烧得痛快,这件事不仅影响了...
中华民国双旗币十文 中华民国双旗币十文:方寸铜元里的共和印记在中国近代钱币史上,中华民国双旗币十文是极具代表性的品种。这...
原创 成... 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成吉思汗这个名字一直是备受争议和热议的焦点人物。他不仅被誉为蒙古帝国的奠基者...
原创 左... 在晚清时期,紫禁城的深宫大院里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而且大部分都涉及到太监,有时甚至搞得宫里鸡犬不...
原创 小... 8月15日,这一天对于亚洲许多国家来说,都是具有深刻意义的。70多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经...
原创 《...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八月二十三日,汉丞相诸葛亮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央视版的《三国演义》...
原创 原... 成吉思汗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之一,他的名字不仅在中国,甚至在全球范围内都家喻户晓。但成吉思汗同时...
原创 隋... 隋唐交替的历史充满了动荡与冲突,其中有三个人物不容忽视:杨玄感、李密和李渊。他们都出身于贵族家庭,正...
原创 三... 在汉末三国时期,天下动荡不安,许多人开始了各自的奋斗历程,希望能够在这乱世中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
原创 明... 在中国的历史中,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特定的安葬地点,以供后人祭奠和纪念。明朝的皇帝们大多数都被安葬在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