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189年),曹操见董卓的叛逆行为,不愿与他合作,便改名逃离都城洛阳(今洛阳市)。曹操到达陈留后,“散家财,会义军”,发起义军,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从公元189年开始,曹操就开始参加中原的较量。然而,当曹操于公元220年在洛阳病逝时,他只能坐视刘备、孙权两位皇子上位。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结束东汉末年英雄之间的战争。出现分裂局面。那么,问题来了。李渊、刘邦不到七年就统一了天下。曹操为何穷尽一生,仍将天下分成三部分?
1、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太子,主要依靠迎汉献帝统帅天下。不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曹操。而且,由于出身等原因,曹操很难得到士大夫的认可。与李渊、刘邦相比,曹操的根基并不扎实。
众所周知,曹操的一生中有一个不可磨灭的污点,那就是他出生在一个宦官家庭。这里也成为袁绍等诸侯攻打曹操的地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经常扰乱朝政,引起不少士大夫的敌视。例如公元189年,宦官除掉大将何进后,立即遭到袁绍、袁术等贵族的反扑,从而达到了三国时期的低谷。
由于他的祖父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太监曹腾,曹操显然无法摆脱太监的标签。与之相对应的是,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袁术之所以能够在东汉末年迅速崛起,是因为他们的弟子和前任官员遍布天下。但曹操的出身却让出身世家的士大夫很难在心理上真正认同他。无论是司马懿、孔融,还是糜衡,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对曹操抱有蔑视之情。
对此,曹操控制世家的手段就是手中的兵权和傀儡皇帝“汉献帝”。但因为打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旗号,曹操并不能像刘邦、李渊那样迅速登基称帝。而且,因为把汉献帝留在身边,曹操还得面对忠于汉朝势力的反扑。在此基础上,曹操不仅要与刘备、孙权、袁绍、袁术、吕布、马超等诸侯抗衡,还要将精力投入到稳定后方。这无疑是曹操难以统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2、曹操自身的能力和麾下的人才,对刘备、孙权一伙并没有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东汉末年,曹操因为麾下人才辈出,成为最有权势的诸侯。不过,刘备、孙权作为曹操的对手,同样拥有相当的能力和一流的团队。一方面,刘备高举拥汉旗帜,吸引了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庞统、法正等文臣武将的追随者。刘备凭借自己的坚持,成为了曹操最强劲的对手,并建立了三国之一的蜀汉。
另一方面,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后,年轻的孙权执掌江东。孙权除掉了黄祖,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保住了江东。孙权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才的辅佐下,也不断拓展疆土,抵御了曹魏、蜀汉的进攻。
对此,在不少历史学家看来,曹操面临的整体形势比刘邦、李渊时期要复杂得多。他花了22年时间才统一北方。稳定了后方之后,他就不想再返回北方了。到了对付孙权和刘备的时候,对方基本就有了战斗的实力。在此背景下,赤壁之战之后,三分天下的格局将彻底确定。
就李渊和刘邦而言,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虽然也有比较强大的对手,但这些对手的能力和人才队伍仍然无法与刘邦和李渊相比。比如大家都熟悉的项羽,确实非常勇敢,但是赶走了谋士范增之后,项羽就只剩下勇敢了。因此,刘邦在韩信、张良、萧何等顶尖人才的协助下,很快结束了楚汉战争,建立了西汉王朝。
三、曹操缺乏自制力,经常表现出冲动的一面
而且,曹操自己的行为也确实表现出了冲动、不理智的一面。公元194年,曹操为父曹嵩报仇,亲自率军攻克徐州。然而,曹操出兵后,却遭到张邈、陈宫等兖州贵族的背叛。危难之中,曹操甚至失去了兖州的立足点。公元197年,曹操亲征张绣。在张绣投降的背景下,曹操贪图美色,占有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导致了张绣的死亡。诚然,曹操最终逃了出来,但代价是曹昂、典韦等人的死亡。
又如,赤壁之战前,贾诩等谋士曾劝曹操安抚荆州,不要急于与孙权、刘备决战。然而,本已膨胀的曹操显然无法采取好的策略,最终让曹操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些都足以说明曹操性格的不稳定,导致他未能像刘邦、李渊那样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