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在正确的时机做出正确选择才是保全自己的最佳方式。
或许是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对于蜀汉政权都有着独特的情感,似乎它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场所。看着刘备、诸葛亮等人白手起家,一步步将蜀汉帝国发展壮大,我们的内心也逐渐激动起来,复兴汉室仿佛指日可待。
可是好景不长,刘备病逝后,即使有诸葛亮掌权也是独木难支,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更是雪上加霜,人才青黄不接,国力日渐衰弱,最后还是无法逃避被吞并的下场。那么问题来了——当时邓艾偷渡阴平后带着仅有的三千人马围困成都,而刘禅还有着十万兵马与之抗衡,可为何他如此轻易就投降了呢?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当时邓艾军与成都守卫的兵力对比绝对不是题目中所说的那样,常言道:一力降十会。用三千人对抗十万人,再加上后者完全可以固守城池,这样的战斗根本不可能取胜,即使兵仙韩信再世也做不到。
那当时又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呢?对于邓艾偷渡阴平之事《晋书·帝纪》这样记载:
“十一月,邓艾帅万余人自阴平逾绝险至江由,破蜀将诸葛瞻于绵竹,斩瞻,传首。进军雒县,刘禅降。”
《三国志邓艾传》也有记载: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虽然史料中没有明确说明邓艾偷渡阴平后兵力损失了多少,但是从这里我们不难推测出,邓艾利用自己的智慧率领众将士成功越过天险,并且几乎毫发无损,当然在杀死诸葛瞻之后邓艾可能还会招降一些蜀国士兵,不过数量不会太多,那我们就姑且算他当时有两万的兵马。
那么再来看看成都此时有多少守军。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东汉时期每个郡所拥有的兵力在5000至10000之间,而当时蜀汉所处的益州共有22个郡,不过相较于繁华的中原地区,益州大多数地区人口密度并不高,所以平均每个郡的兵力应该在6000人左右,这也就是说当时蜀汉全国上下共有13万左右的兵力。
而《三国志钟会传》又这样写道:
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数百里中首尾相继,凭恃其众,方轨而西。
由此可知,当时姜维正率领4、5万人在正面战场迎击钟会,然后扣除用来防御南蛮地区的1万多人马以及防范东吴的3万常驻兵马,此时的成都应该还有3万左右的兵力。对此《三国志》也有相关说明:
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这里提到,邓艾进围成都之时,城内还有3万精锐的守军,并且所剩粮草还能够支持一年,反观邓艾军,他们在经历了偷渡与大战后早已疲惫不堪,此消彼长,刘禅完全有能力坚守城池直到姜维等人前来救驾,可为什么他最后还是选择了投降呢?
在我看来,刘禅会投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诸葛瞻之死带来巨大的冲击。诸葛瞻何许人也?他可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在蜀汉诸葛亮可是颇受老百姓的爱戴,有道是“爱屋及乌”,在诸葛亮死后人们又将蜀汉富强的希望寄托于诸葛瞻之上,即使很多政令不是诸葛瞻提议的,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将一切功劳都强加给他。对于这个相父的儿子,后主刘禅自然也是无比器重,诸葛瞻刚满十七岁的时候就被他选为驸马,而后更是想方设法地提拔他,将他当成蜀国的栋梁之材才来培养。但就是这么一个人,面对疲惫不堪的邓艾军的攻势居然毫无还手之力,就连自己的性命也没有保住,这件事情给刘禅内心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扪心自问手中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将领能够对抗邓艾,所以还没打心里就先胆怯了。受朝中众臣子的影响。当邓艾围困成都之时,刘禅便向朝中众臣子询问对策,结果他们不是说逃往南中以图谋东山再起,就是说逃亡东吴,借用他们的力量对抗魏国,没有一个人认为坚守城池是可行的方案。不仅如此,当光禄大夫谯周提出一番洋洋洒洒的投降论之后,满朝文武居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驳他的,仿佛失败已成定局。刘禅内心本来就没有什么底气,想要让大臣们出出主意,但是这些人在平日里表现得都很积极,可一到关键时刻就暴露自己贪生怕死的本性,全都想着逃跑,在这种人人自危的低落氛围影响之下,刘禅想要投降的冲动就更加坚定了。
前人的影响。东汉前期,有一个名为公孙述的人就曾割据巴蜀之地对抗朝廷,并且不顾城中黎民百姓的死活与刘秀抗争到底,结果到最后他被击溃,而城中的百姓也被战乱波及损失惨重,因此公孙述落了个千古骂名。有这样的前车之鉴,刘禅在做决定时不但不慎重考虑自己后世的名声,倘若继续负隅顽抗很可能会给百姓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这种对于百姓和后世名声的顾忌也进一步加深了他投降的想法。受大势的影响。刘禅投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蜀汉王朝大势已去,或者说蜀汉几乎就没有过一统江山的可能性。想当初先帝刘备白手起家,从贩卖草鞋的平民百姓一步步成长为割据一方的天下大诸侯,甚至还开创了蜀汉王朝。这些经历看似振奋人心,可实际上它也可能是在昭示着蜀汉王朝的上限。众所周知蜀汉一直都是三国当中实力最弱小的,无论是从人口、军队还是经济上看都是如此。在蜀汉实力尚且较为强大之时,先帝刘备就曾出兵攻打东吴,结果被打得大败而逃;丞相诸葛亮为了兴复汉室也曾五次北伐,但是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这一次次的失败都在暗示着蜀汉难以完成统一大业。现如今,先帝刘备驾崩,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等有能力的人才又全都逝世,即使还有姜维这一个能堪大用的人才,可总的来说蜀汉政权早已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再加上这么多年时间的积累,蜀国与其他两国的实力差距也越来越大,如此一来,刘禅还能凭借什么以守住先帝辛苦开创的基业呢?即使现在拼死反抗邓艾,最多也只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到最后蜀汉终究是要灭亡的。在这种难以扭转颓势的大势影响之下,刘禅终究还是选择了投降。
为保全自己。刘禅投降还有一个重要的私人原因那就是为了更好地保全自己。通常来说,古时候那些负隅顽抗的亡国之君下场都很悲惨,轻则身首异处,重则祸连家族,而刘禅自然也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他才会在知晓自己必败无疑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选择投降,这样还能博取对方的好感,自己得以保全的概率也就更大了。事实证明刘禅的做法是无比明智的,投降以后刘禅并没有被杀死,而是随众大臣迁往洛阳居住,自己还被封为安乐公,继续享受荣华富贵,一直到公元271年才离世,享年64岁,我想他这也算是善终了。
很多人都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但是在我看来即使他称不上雄主也绝非无能之辈,试问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能够在诸葛亮死后还执政近三十年?至于后来的投降之举更是充满了大智慧,这绝对是当时走出困境的最佳选择。
懂得审时度势才能更好立足于世,一味地凶猛强硬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诸位看客,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