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本朝人如何称呼本朝皇帝?刘邦为何叫汉高祖?杨坚为何叫隋文帝?
迪丽瓦拉
2025-09-27 18:33:59
0

后世称呼前朝皇帝,当然没有那么多讲究,即可以平铺直叙呼其名,也可以略带敬语称谥号、庙号或年号,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

但是本朝人称呼本朝皇帝,那就严谨了,尤其是在某些特定场合,如大典、国诏、太庙牌位、史书编纂等等。

最简单的当然是“先皇”二字,但这只是对前一代皇帝的称呼,还有“大行皇帝”,这是对薨逝帝王入葬前的称呼。

那么,对上几代皇帝何称呢?李治总不能称李渊为“先皇”吧?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清几个概念——谥号、庙号以及年号。

首先来说年号。顾名思义,年号就是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都由君主自己择定(傀儡不算),有特定意义,没有好坏之别。

年号的首创者是汉武帝,他在继位的第二年就使用了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建元。之后,基本上每个皇帝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年号。而且大多数都不止一个,有的甚至十几个,比如武则天有18个年号,是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帝王,排名第二的则是她的丈夫李治,有14个年号。比较特殊的是清帝,一生都只用一个年号,所以我们一般用年号来称呼清朝皇帝。

再说谥号。谥号是一个人(可以是君主也可以是皇后、诸侯、大臣)死后,对其一生功过的评价性文字,一般由礼官议定,新帝批准,可长可短。

谥号最早出现于西周,除了嬴政认为它是“子议父,臣议君”,致秦帝没有谥号外,其他王朝几乎每任皇帝都有谥号,即便亡国之君后继王朝一般也会给出,比如杨广的“炀”。

谥号有平、褒、恶之别,如文、武、明、睿、庄、宣等都是褒谥,惠、怀、思、愍等算是平谥,厉、灵、炀等则明显是恶谥。只有少数几个让人拿不准,比如孙权的“大”、关羽的“壮缪”。

至于庙号,就是皇帝驾崩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专属于帝王一人。

庙号起源于商代,早期严格遵循“祖有功,宗有德”,所以按照周礼,天子七庙,即便皇家也只敬七代祖先,建七座家庙。

So,庙号一开始是比较稀罕的。两汉二十四帝只有七位皇帝有庙号,即“两祖五宗”——太祖(刘邦)、世祖(刘秀)、太宗(汉文帝)、世宗(刘彻)、中宗(刘病已)、显宗(刘庄)、肃宗(刘炟),为此,连景帝刘启都没捞着一个庙号。

但从唐代庙号开始泛滥,几乎所有皇帝都有庙号,所以我们看到唐宋明帝王几乎一水的“宗”。另外,也是从唐代开始,谥号变得冗长,隋唐以前谥号一般都是一二字,唐后谥号多为7字以上,甚至20余字。

那么如何区分庙号和谥号呢?简而言之,就是什么帝为谥号,如汉武帝,“武”就是他的谥号,什么祖什么宗为庙号,如明武宗,“武”就成了他的庙号。

不要看谥号有好有坏,但那是我们后人的主观臆测,对于皇帝来说,因为都是子孙给评的,除了亡国之君,一般都不会有恶谥。所以它与年号、庙号一样,都是“尊号”。

So,本朝人称呼本朝皇帝就遵循“庙号+谥号”的尊号叠加模式。比如刘邦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合称太祖高皇帝。后人谥庙不分,所以也称他为汉高祖,这种情况在官方记录和历史文献中很少见。

当然,也非一成不变,不同朝代会有所变化,尤其是谥号的长度和复杂性在宋明时期有所增加后。另外,民间更常用年号或简称来称呼他们的皇帝。

试举几例——

1、刘彻

庙号:世宗

谥号:孝武皇帝

本朝称呼:世宗武皇帝

逻辑:汉代谥号多带“孝”字(如孝文、孝景),后人省略“孝”,以谥号“武”代称,突出其开疆拓土的武功。

2、刘秀

庙号:世祖

谥号:光武皇帝

本朝称呼:世祖光武皇帝

逻辑:刘秀虽为刘邦后裔,但重建汉朝定都洛阳,视为新王朝开端,故庙号“世祖”(非开国而有大功者称“世祖”),谥号 “光武” 合二为一,表彰其光复汉室的武功与文德。

3、刘庄

庙号:显宗

谥号:孝明皇帝

本朝称呼:显宗明皇帝

逻辑:东汉第二代,本应是太宗明皇帝,因老爹认了汉宣帝为法理上的高祖被迫降格,但他为了自己和子孙考虑(争剩下的两个名额太拥挤),又重开了一系,所以东汉太庙有二,一座是西汉系的高庙,一座是东汉系的世祖庙,他的后人也办得“妥帖”,后面的章、和、安、顺,乃至桓帝都有了自己的庙号,只有殇、冲、质三位幼年天子以及灵、少、献三位傀儡没有。可惜这样的骚操作连董卓都看不下去,上台后立马就把后四帝的庙号给删了。

4、杨坚

庙号:高祖

谥号:文皇帝

本朝称呼:高祖文皇帝

逻辑:隋朝沿用汉魏传统,开国皇帝称“高祖”(因杨坚之父杨忠被追尊为太祖,故杨坚退居高祖),谥号“文”表彰其文治(如创立科举、三省六部制)。

5、杨广

谥号:炀

庙号:无

本朝称呼:无

逻辑:唐时定谥,后世称“隋炀帝”。

6、李世民

庙号:太宗

谥号:文皇帝,后累加至“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本朝称呼:太宗文皇帝

逻辑:李世民文治武功,太宗文皇帝成为后世帝王最想得到的殊荣,与汉文帝并称“汉文唐太”,朱棣阴间骂嘉靖段子即源于此。

7、武则天

庙号:无,武周政权不被唐承认。

谥号:则天大圣皇后,唐中宗上谥

本朝称呼:则天大圣皇后

逻辑:正史中唯一被认可的正统女皇帝,死前取消皇帝尊号,嘱咐儿子与李治合葬。

8、李隆基

庙号:玄宗

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本朝称呼:玄宗(明)皇帝或明皇

逻辑:唐代以后谥号逐渐冗长,庙号成为主流称呼,但民间因谥号中有“明”字,也称其“唐明皇”。

9、赵匡胤

庙号:太祖

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后累加至“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本朝称呼:太祖皇帝

逻辑:宋代更重庙号,开国皇帝称太祖,谥号因冗长常被简化,官方文书中多称“太祖”或“太祖皇帝”。

10、赵光义

庙号:太宗

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后累加至“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本朝称呼:太宗皇帝

逻辑:谥号同样因繁琐被省略,以庙号代称更常见。另外,让人忍俊的是,宋代几乎每一个皇帝谥号中都带有一个“武”字,不仅高粱河车神有,就连卑躬屈膝的赵构以及亡国之君度宗都有,真是缺什么补什么,宋代省略谥号是不是也有不好意思的成分在?

11、赵构

庙号:高宗

谥号: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本朝称呼:高宗皇帝

逻辑:赵构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开国皇帝,但南渡后重建宋朝,庙号 “高宗”(守成之君中功高者称“高宗”),以庙号为主要称呼。

12、铁木真

庙号:太祖皇帝

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本朝称呼:太祖圣武皇帝或成吉思汗

逻辑:元朝建立前,蒙古帝国时期,称成吉思汗,元朝建立后,官方更强调其作为元朝太祖的地位。

13、朱元璋

庙号:太祖

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本朝称呼:太祖皇帝或洪武皇帝

逻辑:明代官方用庙号,民间因年号“洪武”更深入人心,故常用年号代称。

14、朱棣

庙号:太宗、成祖

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本朝称呼:太宗文皇帝或成祖皇帝

逻辑:明前期用庙号“太宗”,称太宗文皇帝,嘉靖为老爹抢座改启庙号为“成祖”,同时因年号影响深远,民间多用年号永乐皇帝来称呼(大明风华中朱棣就自称永乐)。

15、努尔哈赤

庙号:太祖

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本朝称呼:太祖高皇帝

逻辑:清朝定鼎中原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谥号累加美谥,最终用“高”字概括其功业(传统中“高”为谥号之首)。

16、爱新觉罗玄烨

庙号:圣祖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本朝称呼:圣祖(仁)皇帝或康熙皇帝

逻辑:为了称呼便利,民间多称年号,官方则常称圣祖皇帝,极少称圣祖仁皇帝。

17、爱新觉罗弘历

庙号:高宗

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本朝称呼:高宗(纯)皇帝或乾隆皇帝

逻辑:霸占皇位不放,让嘉庆不但没给他上祖,还恶心他给了高宗。

汇总来说,本朝人对本朝帝王的称呼,官方文书多用庙号+谥号全称,唐以后,尤其是李治之后,谥号逐渐冗长,开始以庙号为主,到了明清,更是以年号为主。民间则更灵活,怎么简便怎么来,如明皇、则天、永乐,当然在语气动作上要体现出恭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德... 1864年,在普鲁士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巧妙领导下,普鲁士开启了旨在统一整个德国的军事行动。在这一...
沈敏迪:破译战国典籍中的文化密... 图①:已经出版的14辑清华简整理报告。 图②:清华简《系年》(局部)。 图③:清华简《算表》(局部)...
原创 战... 公元前353年,齐国的大将田忌联合军师孙膑展开了一场被誉为经典的战役——围魏救赵。战场上,田忌与孙膑...
秦国能一统天下的关键是什么? 战国烽烟弥漫七雄并立,为何最终是那个偏居西陲、曾被东方诸国视为“虎狼”的秦国,完成了“六王毕,四海一...
原创 放...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为惨烈的战争。白起凭借一战坑杀赵国45万军队,使得赵国的国力严重衰退。许...
原创 杀... 引言 唐代的诗人曹松在《己亥岁二首》一诗中写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道出了战争...
原创 东... 东吴(吴国)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地方政权,位于东南地区,仅次于魏国,实力较强,是当时的第二大国。从某...
原创 周... 谦卑包容——王者风范的底色 在青铜器上镌刻的周礼中,谦卑包容并非弱者的姿态,而是王者气象的底色。周礼...
原创 大... 在考察大禹之前,我们需要首先回顾中国古代的五帝时代。在《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中,历史学家司马迁详细记...
原创 这... 春秋时期,楚国曾是一个大国,但在早期的争霸过程中先后被齐桓公和晋文公所打败。由于这两次重创,楚国在随...
原创 夏... 今天咱来唠唠夏朝遗址里那些神秘的陶器。你们知道吗,有些陶器底部居然有烟熏痕,这可太让人好奇了,难不成...
簋街——从青铜鼎彝到烟火人间,... 当暮色浸染东直门立交桥,青铜伯簋在霓虹中闪烁,这条全长1.4公里的美食街便苏醒了。麻小的辣香混着涮肉...
《西周史》 本书初版于1984年,后陆续出版增补本和增补二版。 这是许倬云的学术代表作之一。本书围绕“华夏国家”...
原创 春... 历史开讲 春秋时期的晋国,发生了什么导致同宗相残并引发长达近70年的内战呢?这一系列事件值得我们深入...
原创 三... 在遥远的古代时代,炎帝与黄帝的传奇故事,至今仍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无数部落在辽阔的河流与山脉之间流转...
原创 同... 先秦时期,那个动荡不安、纷争四起的年代,几乎所有的中原大地都局限于黄河流域的狭小范围。那时候的中国,...
原创 日... 看历史老照片,品百年沧桑巨变。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个搜集整理老照片的博主。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
原创 赵... 在春秋时期的晚期,晋国的王室权威逐渐削弱,逐步被智、韩、赵、魏四个显赫的家族所取代,成为了名义上的统...
原创 商... 摘星楼上的最后王者:被历史灼烧的帝辛之谜 当哪吒传奇的片尾曲响起时,无数孩子为纣王与妲己在烈火中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