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那个动荡不安、纷争四起的年代,几乎所有的中原大地都局限于黄河流域的狭小范围。那时候的中国,宛如一个错综复杂的棋局,各种势力彼此角逐,时而联盟,时而对抗。王朝的更替、权力的斗争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而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庞涓与孙膑这对曾经手足之情深厚的同窗,他们的悲剧令人唏嘘不已。
庞涓与孙膑原本是关系非常密切的学友,两人都曾在鬼谷子门下学艺。鬼谷子,一位智慧超凡、名满天下的隐士,曾培养了五位杰出的弟子,其中包括庞涓和孙膑。那时,庞涓与孙膑与张仪、苏秦、商鞅等人一样,都在先秦历史的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张仪与苏秦通过纵横捭阖的合纵连横战略让秦国与六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充满动荡;商鞅的变法推动了秦国的强盛,奠定了日后秦灭六国的基础;而庞涓与孙膑则在东部的齐魏两国,为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奋斗。
曾有人说,“宁学瓦岗一炉香,不做孙膑与庞涓”,这句话传达了一个极为深刻的警示,指的是庞涓和孙膑因为名与利之间的争斗,最终走向了互相残杀的命运。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仇恨让他们从昔日的学友变成生死对头,成为后人谈论时的负面教材呢?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他们从鬼谷子门下学成后,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庞涓自认为才智过人,于是早早地向鬼谷子请示,提前下山。他怀揣着一腔热血和雄心壮志,来到了魏国。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鬼谷子的名声,很快便获得了魏王的青睐,从一个普通百姓升任将军,打下了许多胜仗,声望如日中天。
而孙膑则稍晚一些才从山中下来,他的才能同样出众,只是刚毕业的孙膑没有庞涓那样的背景和机会。于是,他决定前往魏国,试图依靠庞涓这位昔日的同窗来帮助自己找到一份工作。孙膑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信任踏上了这条看似充满希望的道路,却未曾料到,自己早已走入了陷阱。
当孙膑到达魏国时,魏王为了表达对庞涓的器重,亲自设宴招待他。孙膑与魏王的谈话中,展示出了他的非凡才学,兵法之道侃侃而谈,令庞涓感到十分不安。庞涓没有想到,这三年“读研”的孙膑,不仅没有虚度光阴,反而在兵法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超过了自己。面对这种状况,庞涓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嫉妒与不安,担心自己昔日的光辉会被孙膑抢走。于是,他便心生一计,制造出孙膑为敌国间谍的证据,将其捕入牢中,并施以极刑——膑刑和黥刑,残忍地挖去了孙膑的膝盖,并在其面部刺上耻辱的字。
身陷囹圄的孙膑,不仅面临肉体的折磨,更是深知自己的命运已然到了尽头。然而,他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凭借着惊人的智慧和坚韧的意志,开始装疯卖傻,甚至用食粪来伪装自己的疯狂。这一切,不过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逃出魏国,寻得复仇的机会。
命运最终眷顾了他。一次,齐魏两国进行外交往来,孙膑巧妙地与齐国的使者建立了联系,并成功说服使者带他回齐国。逃出生天后,孙膑投奔了齐国的大将田忌,两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并开始共同谋划国家的事务。孙膑的聪明才智渐渐获得了齐国的认可,他一步步积累声望,等待着自己复仇的时机。
终于,公元前354年,魏国与赵国爆发战争,赵国危急之时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便派遣孙膑和田忌去解救赵国。而孙膑并不打算与庞涓正面交锋,他深知魏国军力强大,应该趁机袭击魏国的后方,造成魏国内部空虚,这样魏军主力就会被迫回撤,赵国才能得以解围。此计果然奏效,成功解围。
然而,真正的复仇并未到来。三年后,魏国再次出兵韩国,而韩国同样向齐国求援,孙膑再次实施了“围魏救赵”的战略,但这一次,庞涓有所警觉,提前安排了防备。孙膑发现局势不对,决定正面决战。战斗初期,齐军故意露出破绽,表现出大败的姿态,庞涓误以为齐军已无反抗能力,便指挥魏军追击。然而,当魏军来到马陵山时,却发现自己已经中了孙膑的埋伏。两侧山崖上,齐军箭如雨下,巨石滚落,魏军无处可逃,最终庞涓自知无法脱逃,选择了自刎。
如果庞涓当年没有心生嫉妒,能够放下私心,扶持孙膑,两人合作,将会如何呢?魏国的命运或许会大不同,或许魏国能像秦国一样,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而庞涓,也许会因自己的慧眼识才和提携后进,留名青史。可惜,历史并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