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6年10月21日,宋朝迎来了其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炅。赵炅继位的方式与传统有所不同,因为他并非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长子,而是他的弟弟。按照中原王朝的继承惯例,通常是“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赵匡胤去世后,理应由他的嫡长子继承帝位。如果长子不在,那么继承的顺序会依次是长孙、次子,甚至其他亲戚。然而,赵匡胤去世时,长子早逝,三子亦不在人世,而二子赵德昭和四子赵德芳还健在,而且他们都已经成年。按照常理,赵德昭作为皇子中的长子,应当继承大位,而赵炅作为弟弟,不太可能获得继位的机会。
然而,根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在赵匡胤在世时,他的母亲杜太后曾提出一个要求:希望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赵炅。作为孝顺的儿子,赵匡胤答应了母亲的请求,这一协议被后人称为“金匮之盟”。此外,赵匡胤去世的前夜,他与赵炅之间似乎有过某种暗中安排。有官方说法称,赵匡胤病重时才将帝位传给弟弟赵炅,但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一天夜晚存在种种谜团,史称“烛影斧声”。这种解释显得有些牵强,毕竟赵匡胤亲手打下的江山,他为何不把江山传给自己的儿子呢?历史记载显示,赵匡胤在战场上的功勋显赫,而赵炅的军事成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得出结论,赵炅的登基绝非凭借个人能力,而是利用了哥哥未能在位时彻底规范继承的空隙。 赵炅的上位并非纯粹源于自己的能力,而是他巧妙利用了赵匡胤“通过兄弟平衡权力”的安排,趁机窃取了皇位。赵匡胤能够成为皇帝,靠的正是手握兵权,并深刻认识到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当他登基后,便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削弱了部分武将的兵权,扶植了文官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赵炅虽然有地位,但缺乏相应的能力,他成了赵匡胤权力平衡的代言人。然而,没等赵匡胤完成对权力的最终整理,赵炅便借机发动了权力斗争,成功窃取了帝位。由此可见,赵炅并非凭借其个人能力坐上了帝位,而是巧妙利用了赵匡胤未完善的权力结构与时间差,最终借势上位。 尽管赵炅继位后,完成了许多赵匡胤未完成的事务,但他的军事成就却不值得一提。赵匡胤虽然未完全统一南北,但他已经为大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在赵炅继位后,大宋顺利解决了南方问题,并轻松打败了南朝。然而,赵炅不过是顺势而为,背后并没有太多个人贡献。解决南方问题后,赵炅开始着眼北方。自公元938年后,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为了保全自身,向契丹献地割让了中原北方的防线——燕云十六州。对于大宋的长治久安,赵炅必须通过北伐收回燕云十六州,这成为了他的当务之急。尽管当时大宋的军事力量不亚于辽国,赵炅却因缺乏军事才能且不敢信任武将,导致北伐战事一再受挫,局势逐渐对宋朝不利。赵炅一度尝试效仿赵匡胤亲征,结果险些丧命。北方战事的连连失利,加上南方战场的进展缓慢,赵炅在国事上并未取得显著成效,最终不得不对外宣称:“治国在乎修德,四夷当置之度外。” 从赵炅的治国表现来看,尽管他继承了赵匡胤打下的江山,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但在他的领导下,这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反而因为他个人能力的局限,导致宋朝的军力不断削弱。赵炅对赵匡胤制定的“中央集权,文抑武”的政策并未进行有效改进,仍旧照搬了未完善的框架。这导致了宋朝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严重问题,尤其在军事方面,武将被文官压制,士气低迷,国家的战力也因此逐渐衰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赵炅设立了大量官员相互制衡,但这种体制上的“冗余”加剧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和行政混乱,形成了日后的“三冗”问题。这一问题的积累,最终也导致了宋朝的衰落。 总结来看,赵炅虽然在位21年,但他并没有给大宋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在他继位之后,尽管有强大的资源和军事优势,但由于其个人能力的不足,未能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反而将大宋的国运带入困境。即便他曾自夸有“内修政纪,救万民之愁疾”的成就,但他自身的无能和政策的缺陷,也让历史对他的评价十分严苛。毛主席曾直言“无能之辈”,这一评价无疑道出了赵炅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