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袁世凯的施压下最终同意了“清室优待条件”,并发布了《退位诏书》。这一决定标志着大清帝国的彻底覆灭,也宣告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制度在中国的终结。两百多年的清朝历史瞬间画上句号,然而,当时清朝依旧有着众多的文武官员和九位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这些曾经掌控一方的权力人物,清朝灭亡后将何去何从?他们的结局又如何呢?
这里提到的“九位封疆大吏”指的是清朝最为重要的九位总督。总督是负责地方统治的高级官员,他们拥有实际的军事和行政权力。在所有总督中,这九位的权力最大,远远超过了其他像南河总督那样职权有限的官员。他们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和陕甘总督。
首先,直隶总督是张镇芳。他出生于河南项城的书香门第,家族历代清正廉洁,因不愿为官场上的贿赂现象妥协,未能仕途顺利。然而,张镇芳本人却秉承家风,做事端正,任职期间捐款救灾、兴办学堂,深受百姓敬重。由于与袁世凯有同乡之谊,民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要职。后来,张镇芳因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张勋的复辟行动被捕,1918年获释后彻底退出政界,转向实业经营,最终于1933年去世。
接下来是两江总督张勋,他坚定地支持复辟清朝。辛亥革命后,张勋不仅拒绝剪辫子,还趁袁世凯死后混乱之际,发动了有名的“张勋复辟”。然而,复辟失败后,他被段祺瑞击败,不得不逃入租界。1918年,他才得以被特赦归来。此后,张勋不再参与政治,转而投入商界,积累了大量财富。尽管如此,他生活安稳,直到1923年去世。
四川总督赵尔丰,一直是锡良的得力助手,因收复西藏功勋被记入史册。然而,他的手段极为强硬,常常做出不光彩的行为。尤其在辛亥革命爆发时,四川的军队叛变,有人怀疑是赵尔丰暗中指使的。最终,赵尔丰被军队扣押,并在1911年被枪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闽浙总督中,松寿是最坚决抵抗革命军的一位。他为保清朝政权,跟革命军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但最终大势已去,在绝望中选择吞金自尽,死于清朝的阵营。对于松寿来说,虽然他心死守清,但这种坚守的意义也许难以评判。
云贵总督李经羲,出身于李鸿章家族,性格宽厚。他在蔡锷和李根源等革命人物活动期间,未曾干涉。甚至在蔡锷遭遇困境时,还曾资助他五百银元。李经羲推崇传统,始终坚守朝廷旧恩,最终未参与革命,且在1917年彻底退出政界。退隐后的他过上了安逸的生活,直到1925年去世。值得一提的是,李经羲的后代中,李道豫后来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人物。
湖广总督瑞澄,一如松寿,为清朝效力终老。然而,面对起义爆发时的局势,瑞澄选择逃亡至上海,而后再未参与政治。民国成立后,他的财产被没收,最终于1915年病逝,未能留下更多历史记载。
两广总督张鸣岐,早期坚决支持清朝政权,但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选择了逃亡。随后,他曾短暂支持袁世凯,然而他的人品恶劣,尤其是在九一八事变后,他与日本特务有勾结,最终成为了最臭名昭著的大汉奸之一。1945年9月15日,张鸣岐在战争结束时死于病重,至死未能洗清其罪行。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赵尔丰的哥哥,尝试阻止辛亥革命的进程。他在袁世凯邀请下重出江湖,甚至力求为赵尔丰昭雪,但却始终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赵尔巽在完成《清史稿》后,彻底退出政坛,并于1927年去世。
最后是陕甘总督升允,他来自蒙古镶黄旗,性格刚烈。当起义爆发后,他指挥军队进行反攻,连攻多个城市,直到西安近在咫尺。然而,在得知清朝退位后,升允无奈停战,之后他暗中试图复辟清朝,最终于1931年死于天津租界。
这些清朝末年的封疆大吏们,各自的结局无一不彰显了那个时代的变迁与动荡。正如中国历史所展示的,封建王朝的衰亡总会带来一场新的风暴,而这些曾经的权力中心,也不得不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