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选出汉武帝时期最出色的将领,卫青一定会是第一人选。虽然那个时期涌现了许多名将,有些人的资历可能比卫青深,或者名气更大,但从军功的角度来看,卫青无疑是最杰出的。卫青一生七次征讨匈奴,每一次都取得了显著的胜利,成功击溃了匈奴的主力,将匈奴逼得远离汉地,甚至漠南无王庭。他为汉武帝的汉匈战争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
为了表彰卫青的巨大贡献,汉武帝特别为他设立了一个空前的职位——大司马大将军,使得他与外甥霍去病共同掌握汉朝的军权。卫青担任这一职位后,只有三人继任。这一生的功绩,卫青大多数是在对抗匈奴的战争中获得的。每一次出征,他都是主帅,指挥全局。那么,他麾下的将领们又是怎样的人呢?接下来,我们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些人物。 公孙敖,北地郡义渠县人,是匈奴的劲敌之一。公孙敖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被封为车骑将军,和卫青等人一起出征匈奴。他从代郡出兵,和匈奴展开了一场大战,虽然遭遇了七千骑兵的损失,但他没有立下显著的功勋。几次出征后,公孙敖因过失被降职,甚至几度被判死刑,最终因涉及妻子巫蛊案件而遭腰斩,家族也因此被满门抄斩。 与公孙敖同样出征匈奴的还有公孙贺,他是卫青的姐夫,出身北地郡义渠县。公孙贺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与卫青等将领一同出征匈奴,但没有立下战功。后来,公孙贺担任骑将军,并随卫青一起攻打匈奴,立下了一定的战功。由于其曾在政务上表现积极,最终担任了丞相。但由于与巫蛊之祸有关,公孙贺最终也没能善终。 李蔡是飞将军李广的堂弟,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从军,积累了不少军功。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李蔡随卫青出征匈奴,立下了重要战功,获得了封号乐安侯。此后,李蔡从军转为文官,担任御史大夫等职务,后来成为丞相。然而,他因侵占汉景帝的园寝地而被问罪,最终选择自杀。 张次公是河东郡人,早年曾为盗贼,后来从军。张次公曾跟随卫青出征匈奴,并因战功被封为岸头侯。但因与淮南王的女儿发生不正当关系,他牵涉到了一起政治事件,最终被废除侯爵,人生走向悲剧。 李沮,来自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早在汉景帝时期便有官职。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他作为强弩将军参与了对匈奴的战争,立下了战功。随着不断的征战,他逐渐升迁,并在随后的战争中屡次立功。 李息,出自北地郡郁郅县,早年就从军。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李息随卫青出兵匈奴,取得了显著战果,逐渐晋升。随着战争不断深入,李息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的名字在历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苏建是京兆杜陵(今西安)人,汉景帝时期从军,后与卫青一同征讨匈奴。因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他获得了封号平陵侯。尽管战功卓著,但他最终在职务中去世。赵信原为匈奴的小王,后来投降汉朝,改名为赵信,成为汉朝的一名重要将领。虽然他在与匈奴的多次作战中表现出色,但最终还是背叛了汉朝,回到了匈奴,并且在匈奴的帮助下给汉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李广,这位号称飞将军的人物,在汉武帝时期的将领中,资历最老。李广在抵抗匈奴的战斗中,屡次取得战功,但一生都未能封侯,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遗憾。他曾在汉文帝时期开始从军,参加抗击匈奴的战斗,直到晚年,依旧奋战在最前线。 霍去病是卫青麾下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霍去病自十八岁从军,勇猛异常,先后在多次战役中表现突出。特别是在河西之战、漠北大战等重要战斗中,他带领军队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极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力量。霍去病被汉武帝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这个职务是特为他而设。 除此之外,还有赵不虞、李朔、公孙戎奴等许多在对抗匈奴的战斗中立下战功的将领,而李广这一位老将却始终没能封侯。正如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写:冯唐易老,李广难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