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北京各衙门中,文官队伍的总人数大约为2400人,涵盖了从大学士到笔帖式等不同职务和职能。然而,内务府则是一个远超其他部门的庞大机构,其职官总人数高达3000多人,单单内务府的人数就超过了大部分政府部门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内务府与其他行政机构不同,它并不隶属于国家的行政体系,而是类似一个小型的朝廷,几乎独立于整个政府。内务府下设的各个司,其职能十分丰富,与外朝的六部职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很多人对内务府的组织结构了解不深,今天我们就来一探它的庞大与复杂。
内务府的正式名称是总管内务府衙门,最高领导职务为总管内务府大臣。这个职位没有固定人数,通常由四到六人担任。清朝初期,内务府大臣的职务为正三品,但在雍正十三年,为了提升内务府的地位,按外朝侍郎的标准将其升为正二品,并设置了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等职务,甚至一些内务府的大臣还兼任侍卫和府属郎中等职务。 总管内务府大臣下设堂郎中一人,也称坐办堂郎中,这个职务权力非常大,主要负责内务府文职官员的选拔,并且还要核查各司的事务执行情况。堂郎中之下,设有主事二人、委署主事二人、笔帖式六十四人以及书吏五人,大家共同分管内务府的日常事务。从职官设置来看,内务府的组织架构高效而合理,总部的人员安排不复杂,职务分配也较为清晰。 内务府的核心机构是七司,每个司负责不同的事务,类似外朝的六部职能,具体包括人事、财政、礼制、军政、刑名和工程等方面。以下是每个司的职能和管理情况的简要介绍: 1. **广储司** 广储司负责府藏和出纳事务,类似外朝的户部。最初名为御用监,直到康熙十六年才改为广储司。广储司下设银、皮、瓷、缎、衣、茶六个库,每个库分别管理不同种类的物品。广储司是七司中最重要的部门,其职务通常由总管内务府大臣兼管,每年按轮流制度进行管理。广储司的职官安排相对繁琐,设有总办郎中、郎中、主事、笔帖式等职位,负责管理和监督各个库的事务。 2. **都虞司** 都虞司类似外朝的兵部,主要负责内务府武职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还负责打牲(打猎)和捕鱼等事务。最初名为尚膳监,顺治十八年改为采捕衙门,康熙十六年才更名为都虞司。都虞司的职官包括郎中、员外郎、主事、委署主事等,主要管理武职和猎捕事务。此外,都虞司还负责对内务府各司所用书吏的考核和选拔。 3. **掌仪司** 掌仪司负责内廷的礼乐事务,类似外朝的礼部。最初名为钟鼓司,顺治十三年改为礼仪监,康熙十六年更名为掌仪司。掌仪司的职官安排较为庞大,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赞礼郎、司俎官等多个职务,负责管理内廷的祭祀、庆典等礼仪事务。此外,掌仪司还负责太监的品级考核,并与外朝的礼部合作,处理一些重要的朝廷礼仪事务。 4. **会计司** 会计司主要负责内务府的出纳事务以及庄园地亩的管理,职能上类似外朝的户部。最初名为内宫监,康熙十六年改名为会计司。会计司的职官包括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负责管理宫女、太监的选用事务,并监管内务府的各项财政事务。5. **营造司** 营造司负责宫廷的修缮工程,最初名为惜薪司,康熙十六年改为营造司。营造司下设七库三作,分别管理木材、铁器、器具、薪炭等物品,并且管理各种工匠。营造司不仅负责宫廷的修缮工作,还负责管理圆明园等宫廷建筑项目,是内务府中最繁忙、职责最重的机构之一。 6. **慎刑司** 慎刑司主要负责三旗的刑狱案件,类似外朝的刑部。最初名为尚方司,康熙十六年改为慎刑司。慎刑司的职官安排较为简单,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职务,主要处理轻罪案件,较轻的案件可以自行裁决,重罪案件则上报刑部。 7. **庆丰司** 庆丰司负责管理牛羊的畜牧事务,最初名为三旗牛羊群牧处,康熙十六年并入掌仪司,二十三年才独立设立庆丰司。庆丰司负责管理皇城内外的牛羊饲养,并在多个地方设有养殖场,供内廷使用。 除去这七个主要的司,内务府还设有三院,分别负责管理御马的上驷院、负责制作器械的武备院,以及负责管理皇家园林的奉宸院。此外,内务府还管理多个重要机构,如宁寿宫、慈宁宫、寿康宫、御药房等,涉及事务繁多且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