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旭
从现在开始,所有兄弟们禁止外出,我们将执行一项高度机密的任务,务必将红军24师的领导层一网打尽! 1937年4月,赣南,蒋军46师召开了一次秘密军事会议,师长充满信心地对在场的将领们宣布。他语气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即将获胜的预感。 敌人为何如此自信呢?其中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红军内部出现了叛徒。 当时,红军与上级的联系已经完全中断,敌军利用这个机会制定了一个邪恶的计划:让这名叛徒假扮红军总部发布指令,将赣南的红军干部引入敌人的伏击圈。 尽管红军主力已经撤离到陕北,但在赣南仍有一些红军队伍坚持抗战,继续开展游击战。由项英、陈毅等人带领的这些队伍,与敌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红24师就是其中继续在南方坚守、参与游击战的队伍之一。 那么,究竟是谁背叛了红军,帮助敌人获得了如此大的信心呢?这个叛徒究竟是谁? 他叫陈海,化名陈宏,江西本地人。 陈海在17岁时加入了革命,成为红六军团的一名普通战士。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他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面对重重困境,他凭借坚定的意志,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组织,回到了革命队伍。 由于陈海识字,组织将他调去负责与陈济棠领导的粤军接触,发展队伍并进行兵员运输。 1936年9月,经过两广事变后,陈海接到了任务,转入蒋军第46师,继续从事兵员运输工作。然而,不久后,他的真实身份被揭露。这次暴露,几乎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某次从梅岭返回途中,陈海突然听到有人喊他的名字:小陈,是你吗? 他转过头,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老首长龚楚。龚楚曾是赣南军区的司令员,陈海曾在他身边担任警卫员,两人有着深厚的旧情。然而令陈海吃惊的是,眼前的龚楚穿着蒋军军装,完全变了个样,令陈海一时困惑不已。 龚楚,这位在早年展现出非凡才华的革命干部,竟然在1935年背叛了革命,投敌加入了蒋军。 龚楚,原是广东的神童,1924年便加入了革命,资历深厚,曾担任红七军的参谋长。 然而,1935年,龚楚突然背离革命,投靠了粤军余汉谋部,开始与红军为敌。 当时,红军的组织原则是各地单位之间互不联系,因此陈海并不知道龚楚已经叛变。 余汉谋原是陈济棠的部下,和红军保持了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但随着桂系两广事变的失败,余汉谋也决定倒戈投蒋,积极参与围剿红军。 看到龚楚的军装,陈海的心猛然一沉,他立刻意识到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于是他急忙编造了一个谎言:我早就脱离了红军,现在做生意。 然而,龚楚显然不轻易相信他。凭借丰富的经验,龚楚通过陈海眼中的闪烁,看出了端倪,带着他去接受了审问。 敌军对陈海进行了严刑拷打,但陈海始终没有屈服。但在龚楚软硬兼施的劝说下,陈海最终动摇了。作为曾经的战友,何长林也出面劝说陈海投降。 何长林原是红军指挥机关的后方主任,后来背叛了革命,成为粤赣游击司令。 他对陈海说:你看看项英他们,现在困在梅岭,几乎要饿死了,没粮没水,差点被消灭。 何长林还向陈海展示了投敌后的优渥生活:你看我,现在月薪200块,吃得好,穿得好,生活滋润,连娶了个年轻漂亮的姨太太…… 这些物质的诱惑最终让陈海动摇,他也决定背叛红军。 陈海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主动将赣粤边特委的内线交通员黄亚光出卖给敌人。 随后,陈海和黄亚光一起策划了一个更加阴险的阴谋——引诱项英、陈毅等红军高级将领进入敌人的伏击圈。 龚楚对这个计划非常兴奋,立即与蒋军第46师取得联系,准备将红军一网打尽。 然而,红军为何如此轻易就上当了呢? 这并不是因为红军的警觉性低,而是因为当时的形势极其特殊。 红24师和游击队员们被敌军严密封锁在梅岭,敌人设下了四道封锁线,采取了烧山、封村、堵路等极端手段,试图将红军彻底困住。 红军在梅岭的困境已经持续了三个月。陈毅曾写道: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叹缺粮,三月肉不尝…… 红军不仅面临着无情的封锁,还因为没有无线电设备,与上级失去了联系。 唯一的联络员就是陈海,他定期进山传递敌军的报纸,向红军提供外界的动态。项英和陈毅信任他,因为他曾是组织中的一员。 然而,陈海的叛变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局势。 一天,陈海带着一封信突然出现在梅岭。信是来自谈判特派员的,信中邀请项英和陈毅去接头,信里提到的特派员已经两年未曾到达,消息久未得到。 信的内容令项英和陈毅十分激动,认为终于能够与上级取得联系。 然而,陈毅的警觉性让他们避免了敌人的伏击。 在接头地点,陈毅和黄赞龙发现了异常情况,经过仔细调查后才意识到这是一场敌人的圈套。 在紧急情况下,陈毅迅速与黄赞龙分头行动,避开了蒋军的包围,及时通知项英等人转移。 敌军花费了五天时间,依然无法找到红军的踪迹,最终不得不撤退,消灭赣南红军的阴谋彻底失败。 陈海和龚楚这些叛徒,最终未能如愿获得权力和财富,他们的计划彻底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