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刘邓大军顺利进入大别山,成功完成了许多战略任务,这对许多指挥员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行动。大多数指挥员都来自鄂豫皖一带,他们中的许多人自1932年离开家乡以来,已经整整15年没有回过故乡。对他们来说,这段时光异常漫长,时常想念着家里的亲人,关心着家中的一切。而如今,他们终于能够重返故土,建立根据地,解放乡亲,内心的激动与兴奋可想而知。家乡的景象,亲人是否安好,这些思绪早已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里。 然而,尽管距离家乡已经非常近,刘邓大军的士兵们并不能完全放松。此时,部队正进行着艰苦的战斗任务,虽然他们已经进入了家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与亲人团聚。敌人对大军展开了猛烈的围攻,兵力调动和作战压力使得战士们的任务变得更加艰难。即使如此,还是有一些将领利用短暂的休息间隙回家探望亲人,解开自己内心的牵挂。
其中,李德生,6纵17旅的旅长,就是这样一位对家乡有着深厚情感的将领。自1932年离家参军时,他年仅14岁。家中只剩下年迈的父亲。李德生离开家时心情复杂,既渴望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又因要离开唯一的亲人而心生愁绪。母亲早逝,家中只剩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年老且贫困,家中的房子也被敌人烧毁,李德生只能和父亲挤在破旧的牛棚里。每到节假日,父子俩总是没有地方团聚,彼此相望时,往往默默流泪。 父亲虽然心痛,但始终理解李德生参军的决定。当李德生告诉父亲他要参军时,父亲沉默了很久,眼中闪烁着不舍与担忧。那时,14岁的李德生也深知,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父亲在告别的那一刻紧紧抱住了他,不愿松开。这一幕,父子心中都清楚,或许再也无法见面。告别后,李德生带着对父亲深深的挂念,踏上了漫长的征途。 两年后,16岁的李德生再度有机会回家。当时,部队驻扎在他家乡附近,李德生特地回家探望父亲。父亲告诉他,家里已经分田并盖了新房。李德生虽然感到些许安慰,但他看到的父亲,已经不像他记忆中的那个健康、强壮的男人。尽管两人相见时没有太多的言语,但心中那份难以言表的情感早已悄然流淌。可惜,这成了李德生与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 不久后,四方面军主力开始撤离鄂豫皖,李德生也随部队转战川陕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主力撤走后,敌人占领了部分根据地,李德生的父亲也成了被迫流离失所的红军家属之一。他不仅失去了家园,还在逃亡过程中被敌人逮捕,饱受折磨与屈辱。尽管父亲最终被释放,但他长期的劳累和精神创伤导致身体严重垮掉,最终病重去世。李德生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时,已经远在千里之外。更让他痛心的是,父亲的葬礼简单而寒酸,乡亲们只能集资买了棺材安葬父亲,而李德生直到1947年重新回到大别山时才得知这一切的消息。 15年转瞬即逝,当年的少年李德生已经成长为一位身经百战的旅长。此时,他带领部队重新进入家乡,心中充满了责任感与使命感。建立根据地、解放家乡的任务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部队行进到七里坪时,距离李德生的家已经非常近。趁着部队休息的短暂时光,他带着警卫员回家探望父亲。 然而,当他回到家乡时,许多老乡看到穿着军装的李德生,纷纷惊慌逃跑。李德生见状,便大声告诉大家不必害怕,他就是家乡人,自己是八路军。渐渐地,乡亲们放下了心中的疑虑,围过来向李德生倾诉这些年他们所经历的艰难与痛苦。李德生安慰他们,部队已经回来了,家乡再也不会受到战火的摧残,大家可以重建自己的家园。与乡亲们告别后,李德生继续前往自己的村庄。然而,由于离家多年,他并不清楚父亲新房的具体位置。尽管父亲曾告诉他已经为他安排了新家,但李德生始终没有机会住过,甚至不知道那座房子究竟在哪。于是,他向村里的居民打听,最终找到了邻家的大嫂。大嫂起初并没有认出李德生,当看到他穿着军装时,吓得躲了起来。直到警卫员解释清楚,才让大嫂松了口气,回忆起李德生的样子。毕竟,15年过去,李德生已经长大成人,而大嫂也未曾见过他这么多年。尽管如此,大嫂依旧能隐约记得那时的少年李德生。 孩子们好奇地围着李德生,看到他腰间的手枪,不禁争先恐后地围观,气氛也变得亲切而轻松。李德生也被这份热情所感染,但当他得知家中已无父亲的消息时,内心的痛楚再度涌上心头。尽管在军中李德生早已习惯了生死离别的情感,然而面对父亲的去世,心中的一丝酸涩与遗憾依然无法抑制。短暂的相聚后,李德生匆匆告别,准备投入下一场战斗。虽然这次回乡带着解放家乡的荣耀,但李德生深深感受到,战争带走了太多的亲情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