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在东北的扩张
到1946年5月,国民党军已经在东北占据了辽西全境,以及沈阳周边的多个重要城市,包括铁岭、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海城、营口等地。尽管如此,蒋介石并没有满足现状,依然指示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集中兵力,展开对我军北满根据地的进攻。5月18日,国民党军成功占领了四平这一交通要道,随后攻占了吉林省省会长春,原本是伪满洲国的首都。 鞍海战役——突破鞍山防线 为了有效应对敌军的进攻,我军南满军区决定在南线发起鞍(山)海(城)战役,目标是占领鞍山、海城、大石桥、营口等地,破坏敌人的部署,迫使国民党军主力撤退。驻守鞍山一线的敌军是刚从云南调来的滇军第60军184师,虽然兵力强大,但他们对当地的地形不熟悉,防御工事也不完全。184师负责的防线从鞍山到营口绵延200里,兵力布置极为分散,鞍山北部仅部署了第551团的2个营。5月24日,南满军区调动第10、11旅和炮兵团,以及辽南分区的第2、3团,向鞍山守军发起猛攻。到了25日凌晨,攻击部队已突破敌人的防线,深入市区,击溃了大部分守军,剩余的敌军被困在女子中学大楼内,企图坚守。 滇军动摇——心理战的效果 滇军第184师的官兵大多来自云南,自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他们与日军已进行了多年的激烈作战。战后,滇军刚从战火中脱身,却被调往寒冷的东北参加内战,许多人对此心生不满,战斗意志明显下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4纵29团决定采取心理战术,暂时停止对女子中学大楼的强攻,而是通过火线喊话,尝试争取滇军官兵支持反对内战的立场。经过审讯俘虏,29团很快得知了敌军营连长的姓名,并专门开展宣传,呼吁他们放下武器,站在人民一方。宣传中承诺,愿意投降的滇军将获得优待,且有路费支持回家。这一喊话迅速打击了敌军士气,使得女子中学大楼内的守军开始动摇,部分士兵的战斗意志逐渐瓦解。滇军与蒋介石的压迫 滇军的心态变化,主要来源于长期受到蒋介石和中央军的压迫。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并没有给予滇军应有的荣誉和待遇,反而派杜聿明率兵突袭云南省会昆明,将滇军包围并缴械,迫使当时执政云南18年的省主席龙云下台。滇军随后被调往东北,成了战场上的炮灰,更有专门的特务和少将监督他们,防止他们出工不出力。这些行为激起了滇军官兵的不满,士气低落。加上我军开展的有效政治攻势,驻守女子中学大楼的350余名滇军官兵最终在营长的带领下,集体放下武器投降。唯一坚决的张秉昌团长趁乱逃脱,但他最终在两年后悔悟,积极参与了长春起义,为全军26000余人的起义提供了支持。 第184师的起义——滇军的反转 经过多次宣传和动摇,第184师的起义终于爆发,曾泽生等人也积极参与了起义。在长春起义过程中,曾泽生作为军长代表,出城与解放军东北野战军谈判,确保了起义的顺利进行,最终使得整个师的26000余名官兵加入了起义,转而支持人民革命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