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时期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最早是谁提出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人认为是毛主席提出的,有些人则认为是朱总司令创立的,因此说法各不相同。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何长工作为井冈山斗争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朱德进入井冈山的向导,在上世纪80年代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他提到:王佐曾经说过,朱聋子在战斗中善于围绕打圈,但真正的战斗技巧他并不擅长。我王佐通过向他学习,也掌握了这一技能。然而毛主席则不同,他指出,我们不仅要会打圈,还要懂得如何真正的战斗,将两者结合起来。确实是毛主席提出的这一方法。他的游击战术让我们既能围绕打圈,又能灵活深入山林,最终总结出这套十六字诀。 关于十六字诀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曾有一位记者,现任总政治部职务,他回忆起在延安时期与斯诺交谈时曾提到,十六字诀是朱德同志提出的。我们军事学院的颜永辉教授也同意这一观点。但我的看法是,这个观点最早是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且有充分的依据。我们肖院长(指肖克同志)对此记忆犹新。肖院长在担任29团连长时,曾听宛希先作为营党代表传达过这一观点。在那个时期,大家普遍认同的战术是:打得过就继续战斗,打不过就暂时撤退;若撤退也无法解决问题,那么就绕道而行;若绕道失败,再就渗透敌后;如果渗透失败,那就通过滑避的方式来摆脱困境。这些灵活的战术,都是游击战的精髓,我亲身经历过,对此有着深刻的感悟。 当时我们这些指导员,包括罗荣桓、我本人、宛希先、熊寿祺、曾士娥等,都曾是大革命时期的县、地一级干部;而在井冈山上,大家都成了连级的党代表。在进行游击战斗时,我们常常向毛主席汇报战况,毛主席将我们总结的战术提炼成了十六字诀。实际上,毛主席强调的就是灵活机动、避强就弱、避实就虚。那时,战斗胜负往往取决于我们在战斗中收集到的物资和弹药的消耗情况,特别是弹药的使用非常关键。因为我们的补给线并不畅通,无法像正规军那样依赖兵工厂补充弹药。一旦弹药耗尽,手中的枪支就成了无用的木棍,甚至比梭镖还不实用。所以,在战争中,我们对武器和弹药的保护,几乎到了比保护眼睛还要细致的程度。何长工的这段亲身经历,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清晰地阐明了这一段历史。相关书籍,如陈冠任主编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和《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详细介绍了毛泽东的军事智慧以及他在中国革命中的独特领导力。这两本书已成为该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书,累计销量超过一百万套,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为红色历史领域的经典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