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时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的萧克来到平西,开始全面领导冀热察挺进军,负责平西、平北和冀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当时毛主席对萧克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带领部队在这个拥有1200多万人口的地区,建立一个稳固的抗日根据地。为了帮助萧克完成任务,毛主席特意指派了陈漫远担任冀热察挺进军的政委。但由于种种原因,陈漫远始终未能到任,最终萧克只好自兼政委。然而,负责军事和政治工作双重职责的萧克精力有限,因此急需一位能帮助他分担重任的参谋长。
然而,选一个合适的参谋长并不容易。尽管平西的抗日局势相对平北和冀东较为宽松,但战斗依然非常激烈。萧克同时担任司令和政委,若因公务离开平西,参谋长就必须承担起保卫这片阵地的重任。加上当时日伪军频繁进攻平西,对参谋长的要求变得更加苛刻。参谋长不仅需要具备出色的参谋能力,还必须具备强大的军事指挥才能,能够在萧克不在时,指挥部队进行反击,确保战斗胜利。 除了日常的工作,冀热察挺进军的最终任务是开辟一个稳定的抗日根据地,这项任务异常艰巨。早在几个月前,宋时轮所领导的八路军第4纵队,尽管获得了冀东抗联兵力的支持,依然未能成功完成这一任务。这说明开辟冀热察抗日根据地的难度之大。萧克接管了平西、平北和冀东三地的抗日斗争,肩负的责任更大,因此,萧克的参谋长必须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能够在关键时刻带领部队在平北或冀东展开新的战斗,开创新局面。 然而,八路军发展迅速,急需军事干部,但既能担任参谋职务又能指挥作战的人才极其匮乏。此时,毛主席突然想到了一个人,并询问道:懋功会师时,那个拿长枪冲锋的四方面军军长程世才,现在在哪里?毛主席认为程世才非常适合担任冀热察挺进军参谋长一职。 程世才,1925年6月,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成功会师时,程世才正是四方面军第30军的代军长。年仅23岁的程世才,已经担任军级指挥员,这在当时的标准下非常罕见。毛主席见到程世才时,深感他非同凡响,欣赏他的年轻和才华。在与程世才交谈时,毛主席提出了许多问题,程世才的回答条理清晰,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毛主席与他探讨了未来战局,尤其是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计划,程世才回忆起这段对话时仍充满敬意。 令毛主席好奇的是,程世才身边竟然总是带着一支长枪。作为军长,通常应该配备短枪,但程世才始终坚持带着长枪。他解释道,这是因为在红军时期,他经常亲自带队冲锋,长枪在战斗中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事实上,程世才出身于红四方面军,参加过多次激烈的战斗,凭借着英勇和机智,他逐渐获得了极高的声誉。1932年冬季,红四方面军遭到敌军重兵围困,程世才所领导的第33团在战斗中面对敌人猛烈的进攻。当时,程世才亲自持枪冲入敌阵,指挥战士们反击,最终成功抵挡住敌人攻势,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撤退时间。这个英勇事迹,让程世才在毛主席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到了冀热察挺进军成立之时,程世才正在抗大学习,而由于政委陈漫远始终未到任,萧克不得不兼任政委,肩负双重任务。为了有效协助萧克完成艰巨的工作,毛主席决定让程世才前往冀热察挺进军担任参谋长。当时,冀热察挺进军已经有三个支队:冀东抗联的高志远支队、邓华支队和宋时轮支队,总兵力接近9000人,武器装备也较为充足。与当时聂荣臻在晋察冀建立根据地时仅有3000人的兵力相比,萧克的军队在资源上明显更为强大。只要指挥得当,完全有可能成功开辟冀热察抗日根据地。然而,冀热察挺进军成立后,萧克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整军和加强内部建设,却未能有效扩展根据地。结果,三个支队中的司令员宋时轮和邓华相继离开,兵力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最后冀热察挺进军只剩下四个团。萧克最依赖的参谋长程世才成了唯一的主力。尽管程世才才华横溢,但他未能得到更多的重用。1940年夏,程世才主动请求前往平北开创新局面,萧克同意了他的请求,并授予他带领第7团前往平北的任务。 平北的日伪军势力强大,且有空中支援,尽管程世才顽强抵抗,但由于兵力和装备上的巨大差距,第7团在激战中最终失败,不得不撤回平西。但日军紧追其后,程世才临危受命,指挥第7团和第9团在平西成功击退敌军,歼敌1000余人,并击落敌机一架。尽管战果显著,但萧克对结果并不满意,认为部队伤亡过大。程世才未能得到理解,最终请求离开平西,回到延安担任抗大分校校长。 程世才的离开,使得萧克失去了得力助手,冀热察挺进军的困境也愈加严重。1942年春节时,冀热察挺进军的番号被撤销,萧克被调往晋察冀为聂荣臻效力。1955年,程世才被授予中将军衔,而萧克则获得了上将军衔。两人在晚年都写了回忆录,萧克简短地提到平西的经历,而程世才则仅以一笔带过这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