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契是商朝的开国君主之一,他的事迹堪称传奇,但他的名字商契却一直是个谜。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名字来源,但随着甲骨文的出现,人们发现商契这个名字背后暗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通过研究甲骨文和相关文献,我们不仅能揭开商契这一名字的秘密,还能更清楚地了解商朝为何如此重视鬼神崇拜。
首先,商朝为何大量使用甲骨文呢?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只有商朝和周朝曾使用过甲骨文。不过,周朝在甲骨文的使用上相对较为短暂,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或周原时期,并没有像商朝那样持续使用。商朝不仅广泛使用甲骨文,甚至累计有超过15万块甲骨文。那么,商朝为什么选择甲骨文呢?龟甲因为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且它与鬼神沟通的神秘功能也不容忽视。虽然材料特殊性是一方面,但商人之所以大规模使用甲骨文与商契的作用密切相关。 商契是商朝的首位领袖,虽然甲骨文中没有直接提到高祖契,但确实出现了契字。甲骨文中的契字由丰和刀构成,其中丰表示木头,一竖代表树木,一横代表刻痕,而刀代表刻写工具。因此,契字最初的意思是刻写文字。后来,契字引申为约定、契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字形下加大,表示更为重大的约定。 那么,为什么商人要刻写文字,且契字有约定之意呢?要解开这个问题,可以从甲骨文中的典字来看。典字由一双手和册构成,表示古代已经有了竹简或木简这样的书写工具。因此,可以推测,在商朝时期,中国的竹简文书历史可能追溯到更早的夏朝。此外,考古学者还发现,商代的一些甲骨文上有毛笔的痕迹,这表明商朝已经使用毛笔进行书写,尽管当时的竹简文书多因年代久远而无法保存。 那为什么商代会同时使用甲骨文和竹简文书呢?原因很简单,竹简文书是给活人看的,而甲骨文则是用于与鬼神沟通。商人认为,刻写在龟甲上的文字,不是供活人阅读的,而是与鬼神签订契约的工具。因此,商契首创了契刻文字,用来与鬼神沟通,后人为了纪念他,称他为商契,而这个名字并非他的本名,而是对他贡献的肯定。 可以想象,商契可能是第一个提出在物体上刻字以与鬼神沟通的人。他最初可能选择木块作为载体,但木块易腐烂,因此逐渐选择了更为耐久的骨块,最终选定了象征长寿和深刻寓意的龟甲。接下来,我们来看商朝为何比虞夏周三朝更重视鬼神崇拜。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王非常重视祭祀和占卜活动,甚至在某段时间内,商王每天都会进行祭祀,轮流祭拜先祖和先王。虽然虞朝、夏朝和周朝也有祭祀活动,但明显不如商朝那样广泛和频繁。商朝为何如此信奉鬼神?答案其实与商朝的始祖——商契的身份有关。 《国语·郑语》中有记载,周幽王时史伯对郑桓公说: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在这段话中,商契被描述为能和合五教,以保百姓。和合五教即指商契建立了多种教化方式,以此来维系百姓的稳定与秩序。虽然这段话带有后代人的推测色彩,但也反映了商契的巨大影响力。商契被认为是当时最重要的精神领袖,他与鬼神的沟通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得商朝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王朝。 与虞朝、夏朝和周朝的农业重视不同,商契的时代更注重精神文明。商契的职能不仅仅是一个统治者,他同时也是一位大巫师,掌握着与鬼神沟通的特殊能力。在当时的社会,巫师的职责广泛,既掌握文字,也掌握音乐、舞蹈等文化活动,且负责教化部落民众。商契通过这种方式维持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形成了与鬼神紧密相连的政治体制,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商朝比虞夏周三朝更重视祭祀和鬼神信仰。 总结而言,虞、夏、周三朝的源头重视农业生产,而商朝的开国君主商契更重视与鬼神的沟通和精神文化的建立。他通过契刻文字、祭祀占卜等手段,将政教合一的体制引入商朝,也使得商朝成为一个更加强调与鬼神关系的王朝。因此,甲骨文在商代大规模使用,不仅仅是为了记录日常事务,更是为了与鬼神保持联系,成为一种精神与政治相结合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