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我们经常能看到古代人留着长发。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习惯才逐渐被改变。之所以把这视为陋习,是因为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下,人们对理发有着极高的重视,甚至在古代皇帝理发时,需要超过200名理发师。溥仪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皇帝,前半生享尽了皇宫的奢华,而后半生却跌入凡尘。新中国成立后,年迈的溥仪曾在去理发时,问了理发师一个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至今仍成为人们的笑谈。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见证了历史的兴衰。
溥仪的前半生充满了颠沛流离。1908年,年仅两岁的溥仪被慈禧太后选中成为皇帝。在慈禧去世后,朝廷摇摇欲坠,人们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恐慌。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溥仪被冯玉祥赶出了生活了多年的紫禁城。为了复兴大清,溥仪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决定,诸如成立伪满洲国,与日本人合作,甚至割让中国领土。当他终于意识到大清已经无法复兴时,他被捕并关押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始了艰苦的劳改生涯。 曾经是皇帝的溥仪,余生似乎注定要在漫长的改造中度过。转眼间,新中国成立了。1959年12月,溥仪在抚顺已经度过了14年的岁月。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层决定发布特赦令,许多曾经是伪满洲国官员的人得到特赦,恢复自由。溥仪在14年的反思中,深刻意识到当年为了复兴大清而为日本人做傀儡,出卖领土,实在是极其愚蠢的决定。对于自己的未来,溥仪早已不抱任何希望,他甚至认为,如果特赦令中没有他的名字,他也不会感到不满。然而,当法院的代表宣读特赦名单时,意外提到了爱新觉罗·溥仪。溥仪当时眼眶湿润,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重获自由,尽管这意味着他只是一个普通公民。外面的世界已经变化得如此之大,他感到迷茫,甚至不知该何去何从。 溥仪暂时住在妹妹家里,之后被中央组织安排到其他地方。尽管他已不再是皇帝,溥仪依然受到周恩来总理等领导的关心。1960年初,溥仪获得了一封由他人代写的推荐信,顺利被安排到中科院植物所工作,得以在新的社会中找到一席之地。对于这份工作,溥仪格外重视,决定在正式开始前先整理自己的外表,准备以一种新的面貌融入社会。他来到理发店,希望理顺头发,感受这个全新的世界。 当溥仪进入理发店,看着眼前各种新奇的工具,他感到非常好奇。曾经的皇帝,面对这些陌生的现代设施,也感到不知所措。尤其当他看到理发师手里拿着吹风机时,不禁好奇地询问道:这是什么?理发师笑着解释道:这叫吹风机。溥仪好奇地观察了吹风机的使用方法后,又问道:那我应该先剪头发,还是先吹风?理发师微笑着回答:当然是先洗头、剪发,再用吹风机吹干。听到这些话,周围的客人忍不住笑了。那一刻,已经54岁的溥仪感到有些尴尬,但幸运的是,理发师巧妙地化解了尴尬,他再也没有多说什么。 这一小插曲,至今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笑谈。从这段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溥仪已经彻底融入了这个全新的社会。之后,溥仪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工作、结婚,也开始撰写回忆录《我的前半生》,在不断回顾自己过去的经历时,他逐渐与新生活融合。然而,溥仪最终因尿毒症去世,结束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帝王之家也逃不过生死,王朝的更替和时代的变迁不可阻挡。相比于昔日的帝王,溥仪的晚年可算得上是善终。尽管他并非自愿成为皇帝,在清朝的政治斗争中,每个人都只是棋子,但在他的后半生,能够以普通人身份度过,已经是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