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是北京大学历史上最为坚韧的校长之一,他那倔强、不妥协的性格让人印象深刻。在抗日战争时期,马寅初通过撰写多篇文章,揭露了四大家族在国家面临危机时,通过战争赚取暴利的行为,这些文章引起了蒋介石政府的强烈反感。为了拉拢这位有影响力的学者,蒋介石派人前来劝说,试图通过给予他高官职位来收买他,但马寅初始终坚定立场,拒绝了这一提议。随即,他被关押在息烽集中营和上饶集中营,最后被软禁在重庆歌乐山的家中,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获得自由。
马寅初常说:说人家愿意说的话,很容易;说人家想说的话,不那么容易;而说人家不敢说的话,那才更为困难。我就是要说那些人们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表达真相的勇气。 新中国成立后,马寅初在人口问题上与毛泽东发生了分歧,并提出了与当时政府政策不同的观点。事情要从1949年10月1日说起,那时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53年进行的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为6亿零193万8千零35人,每年约增加1200万至1300万人,增殖率为20‰。然而,马寅初对这些数据提出了质疑,认为抽样调查的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实际情况,尤其是上海的净增率竟然达到了39‰,这一数据引发了他的忧虑。 经过三年的深入调查研究,马寅初发现中国的部分地区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20‰,甚至有些地方达到30‰。这一现象令他深感不安。他认为,如果继续保持这种人口增长速度,五十年后中国的人口将达到26亿,这将对资源造成极大压力,甚至可能导致资源危机和对外侵略的发生。于是,他将这些研究成果写成了《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的论文。 1957年2月,在一次国务会议上,马寅初大胆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纳入计划,那就不叫计划经济。四月27日,他在北大发表了关于人口问题的演讲,这是他在解放后的首次公开学术演讲。在演讲中,他表达了对人口过快增长的忧虑,并提出,如果不控制人口,中国将在未来面临难以想象的灾难。这番话迅速传到了毛泽东耳中,毛泽东听后严肃地对他说:不要再说这个了。 意识到自己言之不当,马寅初立即在北大贴出了大字报进行自我批评,并在后来的《新人口论》一书中没有再提到这些激进的观点。然而,围绕人口问题的争论并没有因此平息,反而愈发激烈。1958年初,毛泽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开始认为人口多是好事。在这种情况下,马寅初的观点显得尤为不合时宜,成了众多批评的对象。很多人利用各种方式公开抨击他,试图把他打成敌对分子。 在这关键时刻,周恩来站出来为马寅初辩护,赞扬他有骨气,有正义感,是爱国的。几个月后,周恩来再次与马寅初对话,建议他做出检讨,以避免更大的风波。马寅初清楚周恩来是出于好意,但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自己的观点并无错误。因此,他坚持自己的立场,公开声明,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即便年近八十,他也决不会屈服。 这场风波不仅影响了马寅初个人,还在北大和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激烈的批判。最终,马寅初不得不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并被剥夺了多个职务,包括发表文章的权利。此后,他几乎完全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尽管如此,计划生育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直到1965年,周恩来重新提出计划生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人口急剧增长的困境时。1972年,周恩来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会议,几年后,毛泽东也再次提出:人口非控制不可。然而,到了那个时候,中国的人口已经突破了9亿,控制人口变得异常困难。许多人认为,如果当年支持马寅初的观点,或许中国的人口能控制在7亿左右。有人感叹:错批一人,多生三亿。 直到1979年,马寅初的名誉才得以恢复,并重新担任了北京大学的名誉校长职务,时年已97岁。尽管马寅初已经去世,但他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后人。如今,马寅初的历史地位与贡献,依然是学术界和社会讨论的重要话题。 大家对马寅初的事迹有何看法呢?欢迎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