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唐朝那阵子的事儿,安史之乱真是个大坎儿。打完这仗,唐朝就跟被掏了家底似的,元气再也没真正缓过来。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那些藩镇,一个个占着地儿,手里握着兵,朝廷想管又管不动,就跟附骨之疽似的,甩都甩不掉。
你知道不,其实藩镇这东西,最早也不是来捣乱的。唐朝疆域大啊,边疆总得有人守着吧?于是就设了节度使,让他们带兵,还管着当地的赋税、民政,想着这样办事能方便点,边疆也能安稳。可谁能想到,权力这东西一旦给多了,就容易让人起心思。安禄山就是个例子,他一个人当上好几个地方的节度使,手里兵多将广,觉得自己行了,就敢跟朝廷叫板,直接掀起了安史之乱。
等这乱子好不容易平下去,问题又来了。那些投降的叛军将领,手里还攥着兵权呢,朝廷要是硬来,说不定又得反。没办法,只能先稳住他们,把他们封成节度使,让他们继续在原来的地盘上待着。这一下,藩镇割据的摊子就算彻底铺开了。
朝廷肯定不甘心啊,总想把权力收回来。可每次动真格的,都讨不到好。就说那些藩镇的兵吧,都是节度使自己招的,吃的是节度使给的粮,认的是节度使这个人,朝廷的话在他们那儿根本不好使。你想想,朝廷派兵去打,人家在自己地盘上熟门熟路,又是保卫家园的架势,朝廷的军队哪那么容易打赢?河朔那几个镇,硬得跟石头似的,朝廷好几次派兵过去,都被揍得鼻青脸肿回来。
再说钱的事儿。藩镇管着的地方,收上来的税基本都自己留着,朝廷想拿一分都难。朝廷手里没银子,咋养兵?咋去跟藩镇较劲?后来唐朝也想了些招,比如搞两税法,想多收点钱,可藩镇根本不搭理,你有政策,他有对策,朝廷也没辙。藩镇手里有钱,就能招更多兵,买更好的装备,腰杆子就硬,跟朝廷对着干的底气也就更足。
政治上的弯弯绕就更多了。藩镇的节度使在自己地盘上,那就是土皇帝,想任命谁当官就任命谁,朝廷下的命令,高兴了就听一句,不高兴就当耳旁风。更要命的是,这些藩镇之间还老互相帮衬,今天你这儿出事了,我派兵过去撑场子,明天我那儿有麻烦了,你也来搭把手。朝廷想各个击破?门儿都没有。再看朝廷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大臣们分成好几拨,有的喊着要打,有的说还是安抚好,吵来吵去,啥正经事也办不成。皇帝呢,有时候还被宦官拿捏着,自身都难保,哪还有心思去管藩镇的事儿。
当然了,唐朝也不是一直就这么窝囊。唐宪宗那时候,还算有点本事,身边还有裴度那样能干的大臣,确实收拾了几个跳得欢的藩镇,还搞出了个 “元和中兴” 的样子。可你猜怎么着?宪宗一死,那些藩镇又跟脱缰的野马似的,没人能管住了。后面的那些皇帝,一个比一个糊涂,根本镇不住场子。
说到底啊,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就是中央和地方的权力掰手腕没掰过。军事上,地方兵强马壮;经济上,地方腰包鼓鼓;政治上,地方各自为政。朝廷想把权力拿回来,藩镇死活不肯放,就这么耗着,最后把唐朝耗得油尽灯枯,一步步走向了灭亡。
你们说,要是当时换个皇帝,或者朝廷里能更齐心点,这藩镇的问题能解决不?反正我是觉得,这积重难返的毛病,怕是没那么好治。有啥想法,评论区跟我说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