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主”这个称号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一书中,其中陈寿称刘备为“先主”,而刘禅则被称为“后主”。这一称呼后来被延伸,指代那些类似刘禅经历的割据势力的末代君主。虽然刘禅的能力显得较为平庸,但他能够任用像诸葛亮这样的贤臣,显然不是一位昏庸的君主。而在本文中所讨论的北齐后主高纬,虽然身为帝王,却因为冤杀三位大臣,进一步加速了北齐的灭亡。
一、高俨
高俨(558年—571年10月29日),字仁威,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作为北齐的宗室成员,高俨是武成帝高湛的第三子,后主高纬的同母弟,母亲是武成胡皇后。高俨自幼勇武异常,胆略过人,初封为东平王,后来担任了开府、侍中、中书监、京畿大都督、领军将军、御史中丞等职务,逐步升迁至司徒、大将军、录尚书事、大司马等要职。
北齐后主高纬即位后,高俨被改封为琅琊王。尽管年纪尚轻,只有十多岁,但高俨已经清楚地看透了当时北齐朝政的腐化,尤其是朝中权臣的专横行为。和士开、穆提婆等人利用权力肆意搜刮财富,修建豪华府第,过着奢靡的生活。高俨对此非常不满,曾在朝会上大声斥责和士开,从此与这些奸臣结下了深仇。
武平二年(571年),高俨联合侍中冯子琮发动了兵变,成功诛杀了权臣和士开。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清除朝中腐化的势力,但这一举动却彻底激怒了他的兄长高纬,最终使他陷入了危机之中。高俨被迫躲入胡太后的宫中,暂时避避风头。然而,武平三年(572年),高纬以狩猎为名将高俨诱出,随即派刘桃枝将其杀害,年仅十四岁。高俨死后被追封为楚恭哀帝。可以说,高俨的惨死让本已风雨飘摇的北齐政权更加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困境。
二、斛律光
斛律光(515年—572年),字明月,朔州(今山西省朔县)人,敕勒族。斛律光出身名门,是北魏时期名将斛律金之子。自幼骑射出众,武艺非凡,深得大行台高欢的赏识。东魏建立后,斛律光跟随世子高澄担任亲信都督,成为“落雕都督”,在军事上表现卓越。天保三年(552年),斛律光随军出塞,多次立下赫赫战功,被任命为晋州刺史。
在北周大将达奚成兴进攻北齐的过程中,斛律光英勇抗敌,立下了不小的战功,成功升迁为司徒。此后,他又参与了洛阳之战,斩获北周齐王宇文宪,因功被封为太尉,并兼任冠军县公。武平二年(571年),斛律光在汾水之战中大败北周柱国辛威和韦孝宽,因而被封为中山郡公,威名远扬。
然而,斛律光虽然战功赫赫,却与北齐朝中的一些权臣不和,尤其是与尚书右仆射祖珽、领军将军穆提婆发生了深刻的矛盾。武平三年(572年),斛律光因为受到后主高纬的猜忌,被暗中害死于凉风堂,年仅五十八岁。北周武帝灭北齐后,追封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斛律光的死,不仅是北齐失去了一位顶尖将领,也标志着北齐政权进一步走向衰败。
三、高长恭
高长恭(541年—573年),名肃,字长恭,渤海郡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高长恭是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的孙子,文襄帝高澄的儿子。因其俊美的容貌和英勇的武技,他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北齐建立后,高长恭被封为兰陵王,历任并州刺史等职。
河清二年(563年),突厥入侵晋阳,高长恭在此战中率军抵抗突厥大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河清三年(564年),北周围困洛阳,高长恭与斛律光联手突围,成功解救金墉城,使其名声大振。由于屡次立下赫赫战功,高长恭被封为尚书令。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高长恭屡建战功,深得士兵拥戴,但他逐渐成为北齐后主高纬的忌惮对象。高长恭因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反而引起了高纬的猜忌。最终,他主动请求辞去军职,在家中托病休养。但即便如此,高长恭仍未能避免被杀的命运。武平四年(573年),高纬命人将高长恭毒死。高长恭死后被追赠太师、太尉公、冀州刺史,并谥号忠武。
结语
高俨、斛律光和高长恭这三位大臣的死,标志着北齐政权的衰落。三人分别因不同原因遭到高纬的猜忌和迫害,而这一系列冤杀事件也加速了北齐的灭亡。公元577年,北齐终究在南北朝的大舞台上谢幕,北齐的灭亡背后,不仅是权力斗争的残酷,更是其内政腐化、君主昏庸的直接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