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的晚期,晋国的王室权威逐渐削弱,逐步被智、韩、赵、魏四个显赫的家族所取代,成为了名义上的统治者,实际上却沦为傀儡。公元前475年,负责国家政务的赵氏族长赵鞅因病去世,按照这些家族轮流执政的规则,智氏族长智瑶成功登上执政的宝座,并且在这个位置上稳坐长达22年之久,成为晋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执政大臣。
在智氏执掌政权的期间,这个家族逐渐崛起为晋国四大世家(即智、韩、赵、魏)中的霸主,掌控了晋国乃至整个周王朝的权力中心。智伯搞着重振晋国霸业的名义,试图削弱其他三大家族,以实现其独霸的目标。他向韩、赵、魏三家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各自向王室献出万户封邑,以增强国家的实力。面对智伯的强势,韩氏和魏氏纷纷选择屈从,献出了自己的封邑,试图保留自身的利益。
然而,赵氏却坚决拒绝智伯索取城池的要求。赵襄子(当时的赵氏族长,原名赵无恤)深知这一行为将招致智伯的敌意,决定在未来的大战中做好准备,他敏锐地感受到战争即将降临。因此,赵襄子开始选择适合用作防御的城池,赵家的城邑包括皋狼、赵城、耿、原、屏、楼、温、长子、蔺、晋阳、邯郸、柏人、中牟和平阳等十余座城邑。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选择“民必和”的晋阳作为抵抗的最后根据地,虽然其他如长子和邯郸城墙坚固、物资充裕,赵襄子认为,团结和民心才是决定胜负的真正关键。
为了提升晋阳的防御能力,赵襄子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派遣大臣们前往各城进行视察,检查防御设施和粮草储备。在视察过程中,他发现城中最为短缺的恰恰是箭矢,守城的武器匮乏。于是,赵襄子积极鼓励城内的士兵和谋士,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谋士张孟谈巧妙地提出一个方案:当初修筑晋阳宫殿时,所用的围墙是用一种高达一丈、坚韧无比的楛木修成的,而殿柱也是采用铜铸造,非常适合制作武器。赵襄子依计行事,果然有效地生产出了大量箭矢,从而在战争中有效抵挡了智、韩、魏所组成的联军,使敌军苦于数月之久仍无法攻破京城。
面对坚持不懈的防御,智伯注定要转变策略,他将目光投向了水。智伯决定开掘旁边的河道,利用水淹城池。正当形势岌岌可危之际,赵襄子准确地掌握住了智伯与韩、魏两家的矛盾,将谋士张孟谈派往敌营,利用深夜潜入的机会,向韩、魏两家游说并解释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成功拆散了对方的联盟。韩、魏两家决定行动,秘密派兵,首先杀了守堤的官兵,然后断水淹没智伯的军队,进而趁乱发起攻击。赵襄子则指挥自己的军队向前推进,成功在混乱中歼灭了在水中挣扎的智伯士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