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12月20日的清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内,天刚破晓,康熙帝因病重,几乎濒临死亡。清晨三点至五点之间,他虚弱地躺在床榻上,气息微弱,身体几乎没有力气。他召集了重要人物前来,包括他的三子诚亲王允祉、七子淳郡王允祐、八子贝勒允禩、九子贝子允禟、十子敦郡王允、十二子贝子允祹、十三子胤祥,以及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人。大家跪伏在床前,紧张地等待着康熙帝留下的临终遗言。
康熙帝此时几乎不能再说话,气喘吁吁地勉力开口,声音极其微弱:“皇四子胤禛,人品高贵,深似我身,必能承继大统,继位为帝。”他指示太监立刻去召皇四子,并吩咐张鹏翮准备遗诏。这一切发生得如此仓促,仿佛整个宫中都在随着康熙帝的虚弱而紧张奔波。
然而,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六小时之后,皇四子胤禛终于姗姗来迟,匆匆跪在床前,向康熙帝行礼问候。康熙帝此时已经虚弱至极,他艰难地告诉四子,自己的病情加重,恐怕时日无多。皇四子跪完之后,并未立刻离开,而是反复来回三次,每次都细心地请安和问候父亲,似乎他心中早已有了某种安排,但时至今日,没人能确切知道他此时的所思所想。
当天晚上,康熙帝终于未能挺过那场生死之战,大约在晚上七点到九点之间,他的生命彻底熄灭。康熙帝的离世,似乎为后来的历史埋下了许多疑点。然而,这段情节是由雍正亲自编辑的《康熙实录》记载下来的,因此其中的真实性自然令人怀疑。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或许我们无法直接从康熙帝口中得知,但透过一些历史细节的蛛丝马迹,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有三个疑点,足以让人质疑《康熙实录》的叙述是否真实可信:
第一,按照《康熙实录》记载,康熙帝在凌晨召见了隆科多等一众重要人物。但如果真如实录所说,那么为什么康熙帝临终传位的消息却拖延了整整三天才由隆科多发布?如果康熙当时已明确传位给胤禛,为什么还要等这么久?这样的时间差,似乎不合常理。
第二,从康熙召唤皇四子到他终于出现在康熙帝床前,竟然足足拖延了六小时以上。一个即将继位的皇子,怎可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耽搁这么久?而且,从天桥到宫中的距离不过半小时,难道不能迅速赶到?这个时间差也让人怀疑了雍正是否有意拖延。
第三,如果康熙帝早在凌晨已经明确传位给皇四子,那为什么当雍正赶到床前时,康熙却对继位之事没有提及,只是单纯谈论病情?如果康熙的心愿真的如《康熙实录》所述,如何解释他在面对雍正时的沉默?这一点更令整个叙事看起来矛盾重重。
这些疑点足以让我们对《康熙实录》中的版本产生怀疑,认为其中的叙述并不完全真实。
根据后来的史料分析,康熙帝的遗诏实际上并不是在他去世的当日发布,而是在三天后,由隆科多代为公开的。隆科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当时是步军统领,掌握了京城的军权,而他的几项关键行动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首先,隆科多迅速调动了军队,全面控制了整个北京城。他严密监控了大皇子和二皇子的行踪,防止他们趁机反扑,同时加强了对京城的戒严措施,杜绝了任何可能的动乱。尤其是八爷党,他们支持十四阿哥,却也无力在这种局势下反抗。
其次,隆科多控制了遗诏的发布。在康熙去世后,整个京城立即进入了戒严状态,所有皇子都被禁止进入宫中吊唁。直到16日,隆科多才公开了康熙的遗诏。这一段时间的空白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许多人质疑,为什么遗诏的发布要延迟三天?这个时间差足以让人伪造遗诏并改变继承顺序。
这两项关键举措彻底改变了历史的进程。隆科多一方面控制了北京的军队,另一方面又掌握了遗诏的发布权,这为雍正的顺利继位奠定了基础。由于隆科多的杰出贡献,他得到了丰厚的政治回报,升任总理事务大臣、一等公爵,且在后来的岁月中,他与年羹尧一起成为了权倾朝野的重要人物。
然而,隆科多的成功并非没有代价。他的权力迅速膨胀,最终变得傲慢无度,这为他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雍正的精心策划下,隆科多最终走向了死亡,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