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关羽初出茅庐的日子吗?那个时候,他只是一个街头卖豆子的年轻人。在他的故乡,曾因一时冲动杀了一个财主,闯下了大祸,最终不得不离家出走。可以说,在那时,关羽完全没有参军的打算,甚至宁愿靠卖豆子为生,也不愿意投笔从戎。这足以看出,年轻的关羽当时对自己并不自信。年仅二十出头的他,既没有过人的武艺,也不具备过多的社会背景。参军对于他来说,无异于把生命交给别人,随时可能失去一切。这是他内心的顾虑,也正是当时他无法决定是否投身军旅的主要原因。那么,关羽为什么后来敢于投身战场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他遇到了刘备。
与关羽的情况有所不同,张飞的家庭背景要好得多。他出生在一个富裕人家,家境堪比关羽曾经杀过的那位财主。张飞不仅有家族的财富支撑,还有一项祖传的手艺——杀猪技艺,这也让他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声望。张飞本来并没有打算参军,觉得安稳过日子、守着家业就够了,为什么要去冒险参军呢?如此一来,张飞虽然身强力壮,却并没有真正的战斗技能。他的出道,完全是受到刘备的引导。年仅二十岁的张飞,实则并没有过人的武艺,要是他真有超凡的实力,依靠家族的背景和财富,他完全可以选择做个小官吏,享受生活。所以,正是刘备的影响和指导,让张飞逐步成长为一位猛将。
如今,许多电视剧中把刘备描绘成一个文官般的角色,甚至有些过于柔弱。这种刻画其实是对刘备的严重误解。事实上,三国时期的领袖中,唯一具备真正武艺并且技艺高强的,只有刘备一人。刘备不仅文武双全,还是一位出色的将领。可以说,刘备自十五岁起就开始游历四方,在二十八岁遇到关羽时,他早已有丰富的阅历和积累。尽管他在文化上有很强的造诣,跟随过卢植学习学问,但他的武艺其实也非常不错。尤其是在这十多年的游历生涯中,虽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文化修养上有所提高,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刘备在这段时间里,也一直在潜心练武。
如果我们回顾关羽和张飞的成长过程,就会明白,若他们一开始就拥有那么强的武力,是不可能甘心拜刘备为师的。即便他们初出茅庐,拥有强大的实力,也不可能轻易接受刘备的领导,因为那时的刘备可能连他们俩的对手都不是。然而,如果关羽和张飞一开始的武艺并不高强,那就很容易理解了。他们会意识到刘备的武艺远远超过自己,因此甘心拜他为师。而在刘备的眼中,他恰好需要这两个得力的助手。毕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仅凭一人之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才收下了关羽和张飞,三人从此结下深厚的师徒情谊,互相尊重,也互为朋友。
刘备的武艺高强,实际上有许多事件可以证明。在一次与车胄的战斗中,刘备单枪匹马斩敌,将其打得落花流水,这充分展现了他的武艺。而在追杀他的过程中,刘备曾独自从檀溪脱险。这一过程的解释并不是通过现代的“飞天之马”来渲染,而是说明刘备的武艺已经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武艺高强的人会受到广泛的尊敬,尤其是像刘备这样文武双全的存在,许多人都希望能够与他结交或合作。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刘备到达各地时,许多诸侯都会主动出城迎接他,实际上他们是希望刘备能够成为自己的一员,帮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
有一次,刘备在上厕所时发现自己的大腿肌肉变得松弛,竟然为此哭了起来。那时他已经四十六岁,依然一事无成。这一点能反映出刘备对自己武艺的信心和自重,他非常注重自己的体魄,认为自己的武力是自己的立足之本。也正是这样,刘备指导下的关羽和张飞才能成长为当时数一数二的猛将。刘备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他的武艺,更在于他引领他人走向强大。虽然很多人看不透刘备的心思,他们并不知道,刘备其实心中早有自立门户的雄心,之所以屈身为他人做事,更多的是无奈之举,而非真正的屈服。